福建史志 | 由茶叶贸易带动的全面繁荣

作者:福茶之心TEA 更新时间:2022-08-26 13:29 阅读:339

自1844年起,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葡萄牙、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丹麦、瑞典、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匈牙利、墨西哥等17个国家在仓前山设立领事馆。


福建史志 | 由茶叶贸易带动的全面繁荣


这些国家的商人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纷纷在仓前山开洋行,从事进出口贸易,输入鸦片、工业品等,输出以茶叶、木材为主的土特产品。一时间闽江南岸货仓连片,码头遍布,江上轮船穿梭如织。据英国人1891年绘制的地图所示,当时台江沿岸还是大片沙滩和田地。


至清末仓前山有30多家洋行,年出口贸易总值达1500万两银以上,仓前山成了福州的外贸基地。如天祥、禅臣、怡和、太古、太兴等洋行,大多经营茶叶出口和洋货进口,茶叶出口最高年达一百多万担,进口洋货为布匹、啤酒等。太古洋行专营食糖进口,兼营轮船业。怡和后来也兼营轮船业,租用“德忌利士”Douglao,今译“道格拉斯”)公司的海字号轮船海檀号、海宁号,航行于福州、厦门、汕头、香港航线上。专营煤油、汽油的洋行有美孚、德士古、亚细亚三家,后因业务缩减合并为一家。还有一家叫“布律吉”的商号,是专为洋人旅客提供住宿的旅馆,里面设有供应洋人日常用品的洋货小商店,兼营各种蔬菜种籽,许多菜农都向其购买。


福建史志 | 由茶叶贸易带动的全面繁荣


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首先是航运业,为了转运大批货物,英美等大国商人各自组织船队。据海关统计:1854年仓山闽江沿岸有外国轮船55艘,其中英轮37艘,后起的日本不甘落后,也有自己的船队。同时,还有数以百计的我国商船从事转口运输,尤其是1872年洋务派设官督民办的招商局后,1873年在仓前山设福州分局,组建的轮船队,发展到几乎可与外国船队一争高低的规模。


客运业也随之兴起,中外航运业陆续开辟了北至大连、南达香港、东至台湾和日本的十几条客运航线。当时最大的豪华客轮有3500吨,仓山成了福州的航运中心。


为了支持巨额的贸易,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在仓前山开设了七家银行,有长期的,也有季节性的,开福州现代银行之先河。其中以汇丰银行实力强,信誉最好。原先中国买办、茶客等商家的存款一般都存在“钱庄”里,后来多转存汇丰等现代银行。福州的第一家国有银行——大清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也创办在仓前山。金融业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其作用不可低估。


福建史志 | 由茶叶贸易带动的全面繁荣


1859年,美国教会在仓山创办福州最早的近代印刷企业——美华书局,印刷发行教会报刊、书籍等。福州人第一份自己办的华文报《福报》就设在美华书局内,为鼓吹维新变法起了很大作用。1872年,俄国商人在泛船浦开办首家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制茶厂——阜昌制茶厂。1879年,大清福州电报局和英国大东水线电报公司分别诞生于东窑和泛船浦,福州最早的电话也于同年在仓前山外国领事馆和洋行内启用。1897年3月,福州邮政总局在泛船浦创办,是福州邮电的发源地和中心。英、德、日等国商人分别办起了木材加工厂、火柴厂、制茶厂等,这些工厂是马尾福建船政外福州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


民国初期,因占贸易主导地位的茶叶和木材出口减少,加上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外资缩减,一批外国企业倒闭或转让给福州商人,给福州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市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仓山区的工商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初步形成了港头和上渡的木材加工区,泛船浦至中藤路的茶叶加工区,梅坞到观音井的服务行业、手工业区,仓前的食盐贮藏包装区。其中福建造纸厂是福州唯一拥有百万元固定资产的大工厂,其产品当时垄断全省市场。还出现了一批工业名牌产品,比如,何同泰茶厂的三角牌茉莉花茶畅销北方各省,民天食品厂生产的民天牌“四半酒”和鱼露膏,建华火柴厂的火柴等。


由于长期以外国居民和达官高商为服务对象,手工业产品也具有选料精、制作美、质量好、价格高的四大特点,如沈绍安“兰记”脱胎漆器,曾四次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


福建史志 | 由茶叶贸易带动的全面繁荣


其他服务业,如西装、西式糕点、高档家具为全市独有,皮鞋、雨伞等也颇有名气。观井路的“兴隆”饼店,前店后坊,有三四十个店员伙计,经营生产面包、糕饼、冷饮、罐头等上百种食品,该店制作的牛肉饺、椰饼、牛奶冰棒、巧克力等,均采用上等进口原料。后来,又开设福州首家冰厅,首创“人背冰棒箱”的销售模式,誉满榕城;还率先把“灶糖灶饼”改名“年糖年饼”。此外,还有有百年历史的恒康参行、广兴皮鞋店、陶陶沙发店、广兴源绸庄、醉月台酒楼、瑞云斋文具店和风味小吃集市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现在改为观井邮电局的高踞江边四层楼的元昌绸布店,是当时最高的建筑,资金雄厚,货源充足,品种齐全,拥有全市唯一的商业电梯。梅坞到观井一带,成了福州著名的商业区,入夜灯火通明,车来人往,一派琼花玉岛的繁华景象,直至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台江6个码头的建成启用,才动摇了仓山的商贸和航运中心的地位。


在这10年间,仓山的人口从15000多人剧增到56000人。华夷杂处,风格各异的领事馆、洋行、教堂、医院、学校和私宅别墅拔地而起。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天安堂斜对面江滨建小型自来水供应站。这是福州最早的自来水厂,后发展为福州南区水厂。


福建史志 | 由茶叶贸易带动的全面繁荣


西方入侵,瓦解了原来的农业自然经济,使仓山成为福州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同时,外国的宗教、文化也在不断渗透扩张,在仓山建立了11座教堂、8所教会学校和塔亭医院、马高爱医院等,以后又向城里发展,办起了格致书院、协和医院等。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文化宗教渗透,客观上刺激、促进了福州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转变了许多陈旧的思想观念,使仓山成为福建辛亥革命的大本营,也培养了一批爱国进步的现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实业家、知识分子以及新中国的科技精英,领中国近代风气之先,如严复、黄乃裳、林森、林斯琛、蔡人奇、刘元栋、郑祖荫、林之夏、侯德榜、陈岱孙、沈元、陈景润等等。至今,仓山仍然是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中心的各类学校最多、水平最高的福州教育中心区。仓山区近现代的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对福州市乃至全国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和贡献。


20世纪30年代后期,商贸航运中心向台江区转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仓山区工业仍有强劲的发展,到1956年,还有福州造纸厂、火柴厂、茶厂、福建木材厂和一批中小企业,工业年产值近6000万元,占全市之半;工商税收754万元,占全市40%。上述工厂大多集中在港头一带。这里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工业路(今为工农路)。50年代末,福州改变经济布局,由港口为中心转向以铁路为中心,台江区工业形成规模,命名为新“工业路”;海关、银行、外贸则迁往鼓楼区;仓山被规划为文化区。从此,仓山经济发展几乎沉寂近半个世纪。


稿件来源:整理自《烟台山史话》


图片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网络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