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品 茶(文茶是什么茶)

作者:茶道湖南 更新时间:2022-08-22 16:11 阅读:699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于明清,复兴于今世。


茶之饮用方式经历了煮、煎、点、瀹四个阶段(晋煮、唐煎、宋点、明瀹)。


茶文.品 茶


品茶,是品生活,也是品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包括:茶技术、茶方法、茶艺术、茶精神、茶道。


现代中国茶文化从我国的文化根源中,寻绎出中国茶道精神——“和敬怡真”。


“和 ”:喝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喝茶时能感觉到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与朋友之间的和谐。


“敬 ”: 懂得尊重和感恩。喝茶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要有恭敬尊重之心。茶叶是自然的恩赐,泡茶喝茶时应当怀有虔诚感恩之心。敬茶,其实就是敬天,敬地,敬人。


“怡”: 常饮茶能使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怡情养性”的前提。其次,茶道主要目的是修身、怡情、养性,人们由茶悟道,从而怡然自乐。


“真”: 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返璞归真,宁静致远,道法自然,守真养真,真善真美,真诚守信。


“道”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由茶至心,由心至茶,几近于道。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通过饮茶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和过程。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情、茶礼、茶理、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茶道就是通过饮茶来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茶文.品 茶


十六世纪末叶明代后期,一些得道茶人,事茶举止优雅,真气运行,经络贯通,气血内调,势动于外,心、眼、手相随,以气相合,行茶至“修身养性”之境地,逐渐形成瀹茶道茶艺。


茶艺,是饮茶法的艺术化,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是茶文化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茶艺以东方哲学为精神内核,以茶、水、器、火、境为基本元素,以技艺、礼法、审美、修养为研究领域,通过具有规范仪式的艺术创造,再现和展示饮茶活动,从中表达理想的人格和美好的社会图景。


茶艺师是茶艺活动的主体。茶艺师利用其泡茶技术和事茶艺术,完成从茶(自然属性)到茶汤(人格化)的过程,实现人类普遍理想的具体表达和对生活的珍爱。茶艺师是茶艺生活的实践者,也是“清、和、简、趣” 茶艺精神的倡导者。


茶文.品 茶


茶艺师事茶,身体应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敛臀,以意领气,以气推手,内外协调一致。行茶运用太极手法,行茶轨迹不能走直线和纯角。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录》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许次巧《茶疏》亦言:“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可见,水对茶冲泡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是茶的载体,茶的色、香、味及各种营养保健物质,都要溶于水后,才能供人享用。饮茶时愉悦快感的产生,无穷意念的回味,都要通过水来实现。水的pH值(酸碱度)影响茶汤色泽。当pH值大于5时,汤色加深;PH值大于7时,多酚类物质易氧化聚合,产生过多的茶褐素而使茶汤颜色变暗,滋味变差,遇铁离子时还会生成绿黑色化合物。所以,泡茶用水的PH值宜在5—7之间,并且要具备“清、轻、甘、冽、活” 的特性。在天然水中,山泉水是比较清爽的,杂质少,硬度小(TDS值小于80),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质最好。


茶文.品 茶


开汤泡茶,茶水比、开汤时间及温度等沏茶技术要领一定要掌握。六大类茶除青茶的茶水比是1:22之外,其它五大类茶的茶水比都是1:50。茶叶开汤到品饮之间的时间长短,表明了对茶叶内含有效成分利用的多少,是感知茶汤滋味的一个重要环节。茶汤中的呈味物质归纳起来可分为:


涩感:简单儿茶素,脂型儿茶素,黄酮醇及其苷类,原花色素。


苦味: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脂型儿茶素,原花色素,没食子酸,绿原酸,茶皂素。


鲜味:茶氨酸,谷氨酸,茶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


甜味:茶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可溶性糖


茶叶冲泡时,茶叶中的维生素、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等可浸水物质的淅出速度,要比茶多酚中儿茶素等产生涩感的物质快很多,尤其是氨基酸、咖啡碱、单糖等小分子物质溶出的速度最快,因而往往第一泡茶汤的鲜爽度和甜度较高。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还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式有关。一般说来,细嫩的茶叶比粗老的茶叶,茶汁容易浸出,开汤时间宜短些;反之,则要长些。松散型的茶叶比紧压型的茶叶茶汁容易浸出,开汤时间宜短些;反之,则要长些。碎末型的茶叶与完整型的茶叶相比,茶汁容易浸出,开汤时间宜短些;反之,则要长些。沏茶过程中有了合适的茶水比,明确了茶叶开汤后品饮的最佳时间后,还要掌握适宜的开汤温度。用细嫩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宜用降温后的沸水开汤,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可用100℃沸水直接开汤。老茶壶沏,嫩茶杯冲。


品茶讲究审茶、观汤、闻香、品味、察底五道程序。瀹茶法品茶工于“沦”,重在品茶的香和味,而闻香识茶尤难精准掌握。


六大类茶的香气类型各有不同。同一类茶因产地和工艺参数不同,香气也有差异。


绿茶香型:嫩香,清香,豆香,花果香,栗香,兰花香,海苔香。


白茶香型:青草香,毫香,花香,荷香,枣香,药香,陈香。


黄茶香型:清香,甜香,黄熟香。


青茶香型:细腻花果香,花果香,老火香,粗老火香。


红茶香型:花香,蜜香,果香,薯香,甜香,糖香,焦糖香。


黑茶香型:花香,甜香,菌香,地域香,槟榔香,松烟香,复合型香气,枣香,药香,陈香。


黑茶类中普洱茶的香型比较复杂。普洱生茶比较常见的香型有:清香、荷香、花香(鲜爽型、甜醇型、柔和型)、蜜香、果香、梅子香、陈香;普洱熟茶则主要有:糯香、樟香、菌香、枣香、参香、木香、药香、陈香。


闻香可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热嗅主要是闻香气是否正常(纯异),有没有异杂味,品茶叶香气的纯度;温嗅主要是判定香气的高低和类型以及香气与茶汤的融合程度;冷嗅则是看香气的持久性。


闻香时,随着茶烟,轻轻摇晃,深深吸气,细细辨认,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品”字三个口,因而品茶也分三口。第一口是“啜”,让茶汤有更多的时间留在舌前,把感觉的重点放在前舌,舌尖品茶汤的甜味,舌两侧前端品茶之和醇和度;第二口是“咀”,饱吸一口,让茶汤在口腔充盈、停留、循环打转,舌面中央部位感知茶汤之涩,舌两侧后端体会茶的酸味;第三口是“咽”,杯中之茶,缓缓咽下,舌根对苦味敏感,茶汤入喉,易于喉结上部产生回甘,所以有“啜苦咽甘”之说。清人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说:“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 如此,一般怡情悦性之人有此四等品茶之工夫尽可了:香则香郁,清则清鲜,甘则甘醇,活则爽活。如能辨之赏之,已是同道高人。


茶文.品 茶


品茶有四层境界,由低至高分别为: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益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品茶亦是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就能神思妙悟“无味之味,乃至味也”的茶理。


茶文.品 茶


品茶,即品人生,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沉浮之间,淡然处之。茶若入心,便可拂去心中尘埃,净心的同时亦静心。


品茶之味,悟茶之道,茶的味道淡远深幽……


作者:娄底市茶业协会 梁兴


责任编辑:王丹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