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作者:小陈茶事 更新时间:2022-09-04 01:32 阅读:442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很多茶客一听到岩茶雀舌这个名字,内心已经历九曲十八弯。


“啊,雀舌竟是岩茶?”


“喝了这么多年茶,一直觉得雀舌就是绿茶啊。”


“这下彻底乱套了,雀舌到底是绿茶,还是岩茶?”


答曰,在茶叶圈子里,雀舌是多义词。


茶中雀舌,类似咱们身边的小明、小红、小刚。


14亿人口里,有数不清的小明。


同理,种类繁多,难以数清的茶叶里,各式雀舌茶比比皆是。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2》


茶圈里,绿茶雀舌的出镜率颇高。


到网上搜索这样的关键词:#雀舌茶#、#绿茶雀舌#。


用不了多久,能跳出一系列相关链接。


四川雀舌、贵州雀舌、江苏雀舌……


各地绿茶产区内,取名叫雀舌者,不计其数。


且,这些绿茶雀舌大多“掐尖采”,芽叶细嫩,等级高,翠芽与嫩尖为主。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入圈这么些年来,麻花早已发现这样的规律。


给一款茶取名,不是一件轻易草率的事。


雀舌寓意虽好,但朗朗上口的好听茶名这么多,为啥各地绿茶还要不顾重名的尴尬,纷纷以雀舌为名?


细说来,背后大有深意。


翻了翻故纸堆,发现在唐朝时,已有雀舌茶的出现。


唐朝的茶叶主流,以蒸青绿茶为主。


在当时,雀舌并不是具体的茶叶名,而是指采摘标准。


唐代采茶,按莲心、旗枪、雀舌、鹰爪等不同等级进行采摘。


发展至今,各地绿茶产区内,沿袭旧法,继续以雀舌为名也就不奇怪了。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3》


从字面意思看,雀舌即鸟雀的舌头,精致小巧。


茶圈里,但凡与雀舌沾上边的茶叶,多数是因外形小巧。


要么是,原料采摘细嫩。


要么是,叶片形态细巧,属于小叶类。


绿茶中的各式雀舌,大多是因前者得名。


而岩茶雀舌由来,与后者相关。


按照岩茶品种的取名规律,雀舌因叶片娇小而得名。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武夷山的做茶历史,用阿Q的话来说,阔得很。


且不说今时今日,制茶(包括武夷岩茶和武夷红茶)是武夷山的经济支柱。


早在闽王时期,闽北就是御茶园的所在地。


从五代十国,再到宋朝,皇家御茶园都定址在闽北。


到了明朝后,御茶园更是从建瓯一带,搬到武夷山四曲溪畔。


自从那时起,武夷茶就已盛极一时。


发展至今,在栽茶、做茶、贩茶多年后,武夷山当地的茶树种群资源丰富。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原产自武夷山本地的茶树品种,难以尽数。


岩茶雀舌正是武夷岩茶的家生子之一,归属于名丛,成名已久。


单从谱系看,岩茶雀舌的基础身份信息如下:


属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特晚生种。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论出身,雀舌算得上名门之子。


《武夷岩茶名丛录》有载,雀舌原产九龙窠。


据考证,现代雀舌茶树品种,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大红袍第一丛母株有性繁殖后代中选育而成。


算得上是母树大红袍的后代。


前段时间在武夷山,拍到了初秋时节的雀舌。


与春茶季拍到的茶青图略有不同,眼下的雀舌叶片,老叶深绿,蜡质层明显,叶片尖锐,叶片边缘的锯齿又细又密。


横竖看去,都很像鸟喙。


尖、细、硬、叶尖略微向下内折。


看着如此娇小的叶片,果真不亏雀舌之名!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4》


岩茶里,雀舌的香气很特别。


《名丛录》里写它,香气馥郁芬芳幽长,百合花或栀子花香型明显。


但这么多年喝茶下来,感觉雀舌的品种香,更接近柔媚的脂粉花香。


这种花香是复合型的,难以单一化形容。


花香既清丽,又清新;


香气即香艳,又婉转;


茶香既浓长,又明媚……


总之,集齐了多种风情于一身,香气非常能打动人。


很早之前,麻花在武夷山听过这样的争辩。


“眼下茶科所重点培育105、220、305等走香气的新品种,目的正是为了弥补武夷山本地品种香气方面的不足。”


啊,既然这样,那雀舌又该怎么解释?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这话一出,对方再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可见雀舌的香,在武夷岩茶圈子内有口皆碑!


不过话说回来,岩茶贵在重水求香。


名丛雀舌,虽说以独到的香气见长,但它的汤感表现并不差。


山场工艺俱佳前提下,雀舌的茶汤十分香滑。


细啜一口茶汤,柔顺绵柔有厚度。


用不了多久,汤中凝聚的落水香在口腔内蔓延。


从唇到舌,从齿到喉间,纷纷能留下余香。


咽下茶水后,这阵香滑茶味,仍旧可供细细回味。


伴随着回甘生津,喉间留下的清爽凉意与幽幽香氛,着实美妙不已!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5》


除了香气外,岩茶雀舌在采茶时间上也很特殊。


它属于晚生种。


发芽时间迟,嫰梢茶青鲜叶长到适采开面标准的时间,相对要延后。


每年春茶季,在水仙、肉桂等岩茶生产主力军暂告一段落,各家暂时缓一口气时。


包括雀舌、不知春在内的晚生种,方才陆续到来,拉开采茶序幕。


算一算时间,已经是五月中旬的事了。


在岩茶大部队陆续采摘完毕后,慢性子的雀舌,方才姗姗来迟。


因发芽迟,新梢持嫩性强,即便到了五月中旬,雀舌的青叶依旧是脆生生的。


不必担心错过采摘良机,青叶过老等困扰。


这是晚生种的特性。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这两年在武夷山,麻花听到了一个新鲜词汇——错峰制茶。


交通出行怕堵车,可错峰出行。


可制茶时,错峰制茶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与春茶适采期有关。


岩茶里,当茶树嫰梢青叶达到一定开面成熟度后,就一定要抓紧时间,安排人手,赶紧采掉。


很多时候,采茶的黄金期就那么三、五天左右。


过早,青叶发育尚未成熟。


过迟,青叶又略微偏老。


为了不早不晚,在将要采茶的那几天,肯定得让人多巡几次山,敲定具体采茶时间。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但问题来了,如果自家茶地里,种的品种大多是水仙肉桂。


那么,四月底五月初那会,大批水仙肉桂待采,肯定会忙到不行。


为预防人手不足,还得提前多请几个工人帮忙。


但在水仙、肉桂的采茶高峰期过去后,家里雇的十几位、甚至几十位工人(采茶工、挑青工等)要面临无活可干的尴尬,会导致人工成本浪费。


于是乎,适当穿插一些早生种、晚生种的种植。以便春茶季时错峰制茶,有一定必要。


这既能合理安排组织人手采茶,又能丰富岩茶口味。


要不然,茶桌上全是肉桂那得多无趣啊。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6》


武夷岩茶的品种众多,多到数不清。


一茶一味,各不相同。


虽说在现代选育、杂交培育的背景下,陆陆续续有不少新品种问世。


岩茶圈内,根本不缺香气突出的品种。


但是,能在香气上复刻雀舌那股柔媚脂粉香,香出高级感的,还真的找不出第二个。


那股汤中含香,香滑水柔,汤水柔和饱满的茶味,喝过的人很难不爱。


在武夷岩茶的大观园里,雀舌堪称是一朵奇葩。


论香气,论个性,论发芽时间,统统不走寻常路!


更多关于岩茶的知识


肉桂,黄观音,雀舌,谁才是岩茶的香气担当?


那款香得有层次的岩茶名丛雀舌,它又回来了,依旧各种花香齐聚


名丛雀舌,武夷岩茶里永远的“脂粉英雄”,缤纷似落英的花香依旧


秦淮烟花脂粉香,武夷岩茶春茶季进入尾声,武夷名丛雀舌开采了


武夷名丛雀舌,藏在茶人心底的白月光,那一抹茶香跨越千年而来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