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作者:山头古树茶——半文 更新时间:2022-07-30 22:10 阅读:642

经常遇到茶友来问我:


怎么才能懂古树茶?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方法,买茶依然被坑?


其实我想说的是,会喝茶和懂茶之间恐怕还差了一个火星到地球的距离。当然,我不是在说懂茶有多难,只是真正意义上的懂茶(特指懂古树茶)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


茶是一门学问!不是靠着几篇方法论就能支撑的,真正意义上的懂茶,喝懂他只是其中一个小环节,虽然是最具表现力的,但背后要学的东西可不少:原料、工艺、仓储。哪个工艺有问题会呈现什么口感,什么树种、茶种、环境……纷繁复杂。


要是学了几个喝茶的方法就能称为懂茶,那未免小瞧了这个行业!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好吧,我知道你们想要看如何喝懂古树茶?


为什么我说学了100种方法依然没有用呢?很简单,古树茶是非标产品,所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有些方法在一个茶区一个山头一款茶上有用,换个山头,换块地,换个茶就白瞎了!


比方你习惯了喝临沧古树茶的新茶,你觉得自己十拿九稳了,突然给你喝个易武片区古树茶的新茶,那分分钟被教做人!你不做冤大头,谁做冤大头?


所以如果你是要来看方法论,想看怎么辨别、怎么去感受,感受那些参数,用什么部位去感受,那你来错地方了!


我觉得如果没有纲领,方法再多也没有用,好的,开始干货:


no.1 常识大于知识,知识打破常识


no.2 一个人喝体验,一群人喝观点


no.3 外有容而至广大,内偏执以近精微


我们一条一条地来解释。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一、常识大于知识,知识打破常识


对于入门的人来说,甭管什么茶,常识比知识要重要得多。


我常说一句话:古树茶的品鉴入行门槛极低,天花板极高。基本的 品饮体验大家都懂,这是常识,没什么玄妙的。


一款茶的基本特点是很容易捕捉的,比如香、甜、苦、涩、回甘、生津等等,都是常识呀,什么气息、滋味、感觉是令人愉悦的,舒服的,这个不用多说吧?可是就有人喝茶连脑子都不带。


喝着一款湿仓茶,一股子棺材板的味道,别人说这是老茶独有的味道,是岁月的香气,然后你就信了?


或者喝着一款农残超标的茶,喝完之后自己已经心烦意乱、身体不适了,别人说这是茶气足、内涵物质丰富的体现,然后你就信了?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如果已经感受到明显的不适,或者自己的内心已经开始拒绝了,还硬着头皮去喝的人,那不是勇敢,那是傻;不要因为别人的引导或暗示而失去对常识的判断力!


但对于过了入门期的人,光靠常识是不能走天下的,开局一个人一条狗,装备全靠捡,那是在打游戏,不是在学茶!


常识不应该是认知的天花板,懂茶是一个过程,要逐渐的去突破自己的认知屏障,这个时候需要知识,需要不断的积累自己的品饮经验,去学新的东西,去喝不同种类风格的茶,用知识去打破常识!


比方说,一个常识:喝茶容易肚子饿!而当你喝到纯纯正正的古树茶时候,其实你是有“饱腹感”的,并不会有饥饿感,此之谓“气饱不思食”。也就是茶人常说的“喝饱了”。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二、一个人喝体验,一群人喝观点!


这句话有所省略,全句应该是:一个人喝体验,清空自己,摒弃无关信息;一群人喝观点,印证体验,存疑相关信息


一款茶是一个人喝好呢,还是几个人一起喝好呢?黄庭坚说喝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茶。可能是个人品饮级别还没有那么高,所以我认为几个人喝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是什么心境。


要获得一款茶真实的品饮体验,就得一个人喝,清空自己,摒弃和这款茶无关的信息。比如品牌、故事、某某大师手制作、xx镇店之宝。


事先看了这些内容后,很容易给自己心里预设,在品饮时很容易朝着那个方向去品饮,最好的就是“盲品”,清空自己,在不知道这款茶的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品饮,这样能做到客观,体验感真实,得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要验证自己的体验是否正确,我觉得一群人喝,也未尝不可。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一群人喝,要注意,一方面要存疑这款茶的相关信息,同时要通过别人的观点印证自己的品饮体验。


一群人喝茶被别人心里预设,许多人喝茶,上来就说这款茶有什么特殊香,汤有多厚多厚,韵味多深,茶气多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样喝茶,往往会因小失大,或者一不小心调入别人预设的陷阱,打乱自己的饮茶节奏,


所以一群人喝茶时,一要存疑,这茶真的有这种滋味气韵吗?真的是名山吗?真的有五百年树龄吗?这些与茶叶本身相关的信息,可以辅助我们更好的去品鉴这款茶,当然这些话未必是真的,所以存疑,另外也要印证,与自己平时喝到的有什么区别,自己喝到的与别人喝到的相差无几,还是相距甚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夫子的话,错不了!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三、外有容而至广大,内偏执以近精微


外有容,就是我们将喝茶的心态放低,格局打开,去尝试品饮不同风格的古树茶种类,有足够多的品饮体验积累,才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滋味,形成自己的品鉴体系,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


古树茶的魅力在于风格多变,因为树种、叶种、环境、气候、工艺的不同造就了古树茶不同种类的风格,所以有冲击力强的好茶,也有甜柔温润的好茶,有香气高锐的好茶,也有香气低沉的好茶,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去尝试,不可能通过一套方法论就判定茶叶的好坏!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内偏执,就是偏执的喜欢某一种风格,说到底,每个人最终都只能接受自己喜欢的口感滋味。


没有人不是带着偏见看世界的,个人认为,带着偏执看世界没有什么不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偏执的喜欢某一种风格的茶类,会在这种风格上走的更深、更远。


形成这种喜欢的前提是,你已经足够多的去体验别的风格,换一种说法,喝茶与做人的道理相似,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里来的世界观?


这也就是为什么能把山头古树茶做好的品牌,往往只能深耕几个山头,做出几个优质产品!


好的,总结一下:小白最忌前期偏执,老茶客最忌后期佛系!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四、我是怎么喝茶的?


是的,没有唯一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每个人品饮的方法都会有区别的,这个分享,只能作为参考!


我称之为“三段式”饮茶法,可能是因为个人喜欢看古典小说的原因,借鉴了古典小说的写作方法“凤头、猪肚、豹尾”,在遇到一款茶时,也会不自觉的从这个方面去品饮分析。


1、凤头,即如凤凰的头一样美丽、精彩,夺目,看一眼就能记住。


所以前段,古树茶第一口(或者前三口)很重要,我们能轻易的捕捉这款茶的特点。判断标准,叶底是否完全舒展开。


我形容这时候是口腔从一个“荒芜”的状态,逐渐进入一个“苏醒”的状态,甚至是久旱逢甘霖的状态。


一方面口腔的敏感度是很高的,很容易捕捉茶汤中的细节,比如山韵、香气、苦、鲜爽等等、回甘生津;另外一方面,茶叶也从一个“安静”的状态,逐渐的被“唤醒”,输出的“内容”也是一波高过一波,特点鲜明;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是不是凤头,前三泡一入腹,还有没有必要往下喝,心中就已经有谱了!


2、猪肚,即如猪的肚子一样饱满、圆实、有内容。


所以中断,喝古树茶的汤感。


这个时候,古树茶的叶底基本完全展开,水浸出物是最丰富的,最容易感受的是其汤感。是厚是薄,是灵动顺滑,还是呆板凝滞,是过喉成团,还是入口即散,都能明显的感受出来;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仍然要注意去感受其茶汤中香气的持久度、回甘生津的速度和持久度,以及喉咙中的韵味;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3、豹尾,即如豹的尾巴一样有力。


怎样的茶汤才叫有力呢?三个维度:耐泡度、汤感、韵味的持久度,尾水我基本上就是喝这三个点了。


耐泡度看茶汤汤感下滑的速度,是断崖式,还是平滑过度;茶汤里是否有东西,嘴巴、喉咙、身体是否有感觉?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五、喝茶的六个维度


讲了这么多,对于小白来说,还是有一定难点的,所以最后一段,打算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在品饮的时候,判断的维度到底有哪些,专业的说法,就是品鉴因子,由外即内分别为:形、色、味、香、韵、气!


,茶叶条索的完整性、饱满度、采摘是否标准,是否干净匀整、是否油润;


,干茶条索颜色,茶汤颜色、叶底颜色;


:茶汤入口对嘴巴的直接刺激,口腔对茶汤浓厚度的体验,喉咙对茶汤顺滑度的感觉,咽下茶汤后口腔的直接反应;


:山韵(山头特征),口韵:回甘生津、爽朗等;喉韵:细腻、清凉、温热等;气韵:整个身体的感觉;


:干茶香(干茶本身的香气)、开汤香(开汤时候散发出的香气)、汤香(水含香,茶汤中蕴含的香气)、挂杯香、叶底香;


:身体的体感,比如发热、打嗝、发汗等等!


学100种方法依然被坑?喝懂古树茶,一篇文章就够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