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茶简史(龙山圣地茶)

作者:茶道湖南 更新时间:2023-03-06 03:45 阅读:569

文/田金印 向明海 李道洋


一、先秦时期


据《禹贡》记载,夏商,国分九州,龙山地属荆州濮地。战国时期,楚国首置“黔中郡”,龙山归黔中郡所辖。当时,地域原生茶树众多,居民开始药用和食用茶。


龙山茶简史


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文字还没统一。茶的名称也存在同物异名,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诗经》有证:“谁谓荼苦,其甘如薺。”“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周原膴膴,堇荼如飴。”《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丹漆荼蜜……皆纳贡”。


龙山茶简史


《梯玛神歌》


龙山茶简史


《梯玛神歌》


龙山茶简史


《土家摆手歌》


这一时期属于龙山土家族口口相传的远古神茶时期。汉语“茶”土家语叫“阿车”。土家族古歌《土家摆手歌》和《梯玛神歌》讲述了部落祖先八部大王和幺妹儿因茶而生的故事。土家先民认为人是神仙下凡因茶诞生的后代,茶可以孕育生命、保人平安。因此,茶在土家人的生活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二、秦汉时期


秦灭楚,秦王政廿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黔中十五邑为洞庭郡。县名迁陵,属洞庭郡。


龙山茶简史


2002年6月,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内出土的编号8-1541秦简牍,现藏于里耶秦简博物馆。其释文为:“户曹書四封,遷陵印:一咸陽,一高陵,一陰密,一競陵。廿七年(前220)五月戊辰水下五刻,走荼以來。”


龙山里耶“走荼”简(8-1541)是秦迁陵县户曹刀笔吏于秦廿七年五月戊辰日上午10:48至12:00记录走荼以來写的四份封检之后盖有遷陵印的文书。这些文书均与走荼有关,应是秦迁陵县户曹依托当时完备的邮驿交通系统,把从迁陵县各乡收购来的“荼”(茶)销往(运输)咸阳、高陵、陰(阴)密、競(竞、竟)陵的通关文书或证明文书。迁陵“走荼”简(8-1541)是刀笔吏特意留下的记录。


龙山里耶出土的秦“走荼”简(8-1541)在中国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刷新了茶叶最早成为商品货物的历史记载,此处所载时间比西汉王褒《僮约》记载的“武阳买茶”早了161年;二是能佐证秦迁陵县户曹作为秦县政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的官署“走荼”之事,表明秦时国家机构就已关注“荼”的商贸;三是能说明秦迁陵县已经形成了采荼、制荼、食荼、走荼等产业;四是能更加肯定,秦迁陵县盛产“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荼”(茶)叶。


龙山茶简史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设荆州黔中郡,新置酉阳县,包括今永顺、龙山、古丈等,治所在酉水北岸王村。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原荆州黔中郡更名武陵郡,史籍记载此时荆州各地(包括今龙山)均为茶叶产地。


三国,照烈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今龙山县地从酉阳县分出,设黚阳县,治所在今龙山县酉水北岸,归武陵郡。公元222年,东吴占武陵郡,属吴。


三国《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今龙山土家人“打油茶汤”的方法与其制法传承一致,原料主要有茶叶、葱、姜、橘子和其它“吃货”。土家油茶汤是茶饮和茶食的典型代表茶品。


龙山茶简史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涪陵郡旧属县五,去洛五千一百七十里,东接巴东,南接武陵,西接牂柯,北接巴郡……惟出茶、丹、漆、蜜、蜡。”时龙山属武陵,北部与之(涪陵郡)地域相连,与县地历史上盛产“茶、漆、蜜、蜡、丹。”相吻合。


晋统一全国,县地属荆州武陵郡。西晋《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此记载再次证实武陵郡所辖七县(包括今龙山)产茶,而且品质“最好”。


南北朝之宋时,地属黚阳县,归武陵郡。梁时,黚阳县更名为大乡县,仍属武陵郡。陈朝时,为大乡县地,归属新设沅陵郡。史载地域产茶,土民爱饮茶,喜食茶。


三、隋唐时期


隋朝,文帝时,龙山属辰州大乡县地;炀帝,龙山归沅陵郡大乡县地。唐代设道、州。龙山属黔中道溪州灵溪郡大乡县地。《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记载:“溪州灵溪郡,下。天授二年析辰州置。土贡:丹沙、犀角、茶芽。户二千一百八十四,口万五千二百八十二。县二:大乡(上),三亭(中下)。贞观九年析大乡置。”


唐·杜佑《通典》载:唐玄宗天宝年间灵溪郡土贡茶芽二百斤。


灵溪郡所辖县二:大乡为今湖南省永顺县、龙山县;三亭为今湖南省保靖县。《新唐书-地理志》和《通典》记载灵溪郡“土贡:丹沙、犀角、茶芽”和“土贡茶芽二百斤”,佐证了县地在唐朝就有向皇室宫廷上贡茶芽的历史,而且贡的是“芽茶”而不是“叶茶”。说明县地土民制作的茶芽品质极佳。


陆羽《茶经》引《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龙山茶简史


经专家推定,“无射山”应为溪州灵溪郡(即今龙山、永顺、保靖和古丈)地域。“蛮”,唐时称此地土著先民为“土蛮”或“五溪蛮”。蛮俗“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与今土家族吉庆之时,跳摆手舞、唱土家山歌或梯玛神歌、边打边唱薅草锣鼓等歌舞习俗相同。据此,龙山历来就“山多茶树”。


四、五代、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


五代,后梁封马殷为楚王,据武陵各郡,将溪州灵溪郡分为誓下、上溪、保靖三州。龙山属上溪州,当地居民有种茶、采茶、制茶、食茶等习俗。


北宋,全国分十五路。地属荆湖北路,为羁縻上溪州蛮地。元代,全国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地属四川行省新添葛蛮安抚司,归白岩洞长官司。明朝,沿袭元代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白岩洞长官司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以白岩洞长官司所辖地区为主设县。因首旗为“辰”,辰属龙,加之境内峰峦起伏,山呈龙势,故定县名“龙山”。


土家族的油茶汤、土罐茶、糖茶、姜茶、糊米茶及地方传统制茶中的晒茶、炒茶、焖茶、蒸茶、煨茶、煮茶和婚俗中的三茶六礼,都证实了这一时期土家先民采茶、制茶、饮茶、食茶和茶礼的源远流长。在原白岩洞长官司的“土王庙”和“摆手堂”所在地,还保留有“大茶园”“小茶园”等地名。此地至今盛产优质茶叶。


土家人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大山之中,特别好客。入寨进门为贵客,茶饭相待。冬上热茶驱寒意,夏端凉茶送爽来;酒足饭饱敬杯茶,茶汤入口似神仙;家有红白喜事,督管则安排能干妇女专门烧茶,土家妹子用茶盘给客人端茶敬茶,特别热情。


龙山土家先民充分开发了茶的药用功能。传承至今的土家医药,有许多“茶”入药的土方,这些土方在明目、解毒、消食、利尿、清心、除烦解渴等方面有独到的运用。


五、新中国建立以来


由于海拔、纬度、生态、气温、光照和土壤的关系,龙山茶是典型的武陵山高品质茶的代表之一。其高沸点香气成分、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极高,具有香高、色美、汤佳、味醇的明显优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龙山县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开展规模化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多,生产的茶叶出口欧洲各国。


龙山茶简史


进入新时代,龙山县在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发展茶产业,建设了一批融合产业振兴、科技示范、茶旅研学、劳动教育为一体的生态茶园综合体。精心打造“秦风楚韵·一饮千年”的“古巄茶道”;古法复活“迁陵走荼·中华一简”的“古巄商茶”和“大唐盛世·千年一贡”的“古巄贡茶”;特别精制“百年好合·中华喜礼”的“古巄囍茶”和“古巄礼茶”;创新开发古巄本草茶:多花黄精茶 、厚朴养生茶、天麻保健茶;推出“古巄新中式茶”和“湘西头条” “黄金乌龙”“八面红茶”“乌龙山红茶”“乌龙山黄金茶”等有机茶、健康茶、文化茶系列产品。品质优良。


六、龙山茶具史


龙山县生产陶器茶具的历史十分悠久。境内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土家先民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太平山古窑址及其古陶瓷片印证了龙山生产土茶罐、土茶缸、土茶桶、土茶碗的真实状况。《永顺府志·龙山县志》记载:“陶瓷在明清时,颇有盛名,与醴陵窑齐名。其中白泥坝窑厂沟和虎巢溪陶瓷质地、花纹、釉色均属上乘。”


1992年,龙山县陶瓷厂李云彬先生在保持陶瓷的原生性的基础上,采用绘画、雕刻等手法,集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特色,研制创作了紫砂陶器《土家风情尊》《八头茶具》《紫砂茶水桶》3件作品,荣获了湖南省轻工优秀四新产品一等奖。龙山县生产的紫砂陶茶具产品式样美观、质地优良,远销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等14个国家。


责任编辑:王丹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