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作者:小陈茶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05:00 阅读:228

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绿茶兴起的时候,全国各茶区,一窝蜂兴起,去做绿茶。


这是好事,彼时,茶行业急待恢复与发展生产,经过那凋敝的年代之后,大家都生活紧迫,致富创收,是广大茶农最朴素的愿望。


于是,先是绿茶,然后,是绿改红,祖国山河一片红,大家都抢着做红茶。


绿茶兴起的时候,知名绿茶出了一大片。


黄山毛峰,都匀毛尖,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恩施玉露,四川竹叶青......


这些绿茶各领风骚,以产区为中心,各自圈走了一票粉丝。


等到红茶横扫大江南北的时候,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红茶。


除了正山小种、祁红等等老牌的传统红茶之外,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


工夫红茶一系,在那个时候,横空崛起,在红茶圈里一举成名,抢走了传统红茶的一多半粉丝。


那时候太姥山的茶青,采下来,一部分做了绿茶,给茉莉花茶做配料,一部分则做了红茶——太姥山的隔壁镇,叫做白琳,当时盛产的就是白琳工夫。


三年前,我在老S家里喝到过一款老土茶,就是在90年代,用太姥山的寿眉炒的土红茶。


可见,在上世纪80-90年代,绿茶与红茶,是如何在各大茶区掀起了一轮致富奔小康的热潮。


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2》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这股子横空而起的茶叶恢复生产的春风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绿茶与红茶,这两个首先被推广到全国的茶叶种类,它们的工艺,是具有广谱属性的。


何为广谱属性?


就是普适性,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通俗一点,就是谁都可以做。


那时候,所有的产区,所有的茶农,都可以把自己家茶园子里的茶青叶片采下来,按绿茶的工艺,做成绿茶;按红茶的工艺,做成红茶。


为什么?


为了发展生产,为了致富。


广大茶区的茶农们,总要活下去。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还要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成品茶。


而生产出来的茶,必须要卖出去,不能积压,不能有库存。


于是,全国统一地推广与传授制茶技术,便成为当时茶圈里的主旋律。


就像武夷山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由茶叶主管部门牵头,推广种植某一品种的经济型茶树一样。


种高产的、抗寒的、抗旱的、防虫的茶树,才能获得高产,有了产量,才有收入。


一切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无可厚非。


所以,那时候的绿茶工艺和红茶工艺,不再有“密码”,也不再有传承壁垒——全国统一学习绿茶、红茶的加工与制作,连教材都是通用版的。


谁家做出来,只要严格按教材上的标准来做,都是差不多的味道。


一批一批的绿茶红茶做出来,差别只在于等级。


毛尖毛峰是芽头,龙井是芽头,小种里的小赤甘是芽头,是最高级;带叶片的,次一级,以次类推。


芽头里也分大芽小芽,黄芽绿茶,虫芽与健康芽....


因等级不同,而价格不一。


这一习惯,一直沿袭到了今天。


连消费者也受了这一阶段所流行的习惯的影响,时至今日,许多的消费者在买任何茶类的时候,都惯性思维地先问等级如何,是什么等级,用等级与价格来对比,借以确定要不要买这款茶。反而把判断茶叶品质更重要的产区与工艺,与储存,抛到了一边。


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是全国性一窝蜂发展茶叶生产创收所形成的后遗症。


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3》


然而,时至今日,很多东西都不再相似于从前。


首先是经济大环境变了。


从前的茶区,茶农们只想致富奔小康。


现在的茶区,茶农们想提高品质,做自己的品牌。


从前的茶区,以产量为主,销售为王;现在的茶区,谁家都想做出精品茶,做出稀缺茶。


而茶行业的指导标准,也随着市场的变化,在发生着改变。


从前是管它什么茶树,有没有适制性,都采下来,做起来,做出来,卖起来。


毕竟,茶农们要吃饭,茶区要发展经济。


现在则不同了,时移则事易。


经过多年的发展,茶农们大多数都有了一份不错的家底,茶区的经济也得到了大力的改善与提高。


家家盖起了小楼,住上了大房子,开起了小汽车,客户遍布五湖四海。


在这种情况下,茶叶加工生产的政策,也在变化。


不再唯量是举,而是把质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我去狮峰的时候,茶农们在谈自己家的茶的时候,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自己家的茶产量不高;二是推荐自己家里的精品茶。


从前做茶,可能为了保量,采摘的等级会低一些,而现在为了做精品茶,做高端茶,采摘的标准,一提再提,只要精,不求多。


采得少,做得精,卖得高端。


这是当下的主流制茶风潮。


人往高处走,顺势而为。


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4》


现在,我们知道了,六大茶类里的绿茶与红茶,为什么没有树种的要求。


因为有一个急迫恢复茶叶生产的过去。


我们也知道了因为历史的原因,全国在推广绿茶与红茶生产加工的时候,没有设置树种的门槛。


但并不代表绿茶与红茶的生产加工,并不需要考虑到树种。


比如群体种做出来的西湖龙井,就优于龙井43号,更加地优于乌牛早。


实践证明,好的产区,好的树种,即使用广谱的绿茶红茶工艺,也能做出更好的成品茶来。


只是,绿茶与红茶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再可能回到从前去调整它们的国标中的树种限制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当下的绿茶与红茶界,并没有树种适制性一说。


于是,就有一些简单的茶友,认为,既然绿茶与红茶,这两个全国产量最大、消费量也是最大的茶类,对树种都没有要求,那么,六大茶类里的其它茶类,都没有树种的限制。


换言之,就是认为,自己茶里的茶树,可以按任何茶类的工艺,加工生产任何茶类。


这个思维沿袭的还是绿茶与红茶全国推广时期的思路——绿茶红了全国茶区都在做绿茶,红茶火了全国茶区都改弦更张上马红茶。


但其实,这都只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权宜之计而已。


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之下,不可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从白茶、岩茶、红茶、到绿茶,茶和茶之间的区别,只是工艺吗?


《5》


于是我们看到,经济上行之后重回人们视线的白茶,它的国标里,有限定了树种。


它对适制白茶的树种,白纸黑字,做了要求。


只有大白,水仙,群体种,这三类茶树,才适合制作白茶。


只有从这三类茶树上采下来的茶青叶片,用白茶的工艺加工之后,才能称作白茶。


树种的限定,是为了不让这种茶类,遭到盲目扩张与复制,也是为了让这种茶类,得到更好的发展。


不粗制滥造,不生搬硬套,不指鹿为马,不唯利是图。


重树种,重工艺,重品质,这样的茶类,才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更多的高端群体所接受与喜爱。


至于,非白茶的树种,按白茶的工艺要求加工之后,其成品茶具体称作什么茶呢?


这要问它的主人了。


白马非马,非驴非马。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