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年”不是怪兽,而是年终丰收后的祭祀大典

作者:茶箴 更新时间:2022-09-03 03:44 阅读:339

第九课|“年”不是怪兽,而是年终丰收后的祭祀大典


第九课|“年”不是怪兽,而是年终丰收后的祭祀大典


中国民间有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认为“年”是一种怪兽,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赶走这头怪兽,辟邪驱凶,保佑家中平安。奇怪的是,任何典籍中都没有记载过这头叫“年”的怪兽。那么,“年”到底是什么东西?“过年”的正确含义又是什么呢?


第九课|“年”不是怪兽,而是年终丰收后的祭祀大典


“年”的甲骨文字形(图1),上面是“禾”,像一株已经成熟的沉甸甸的谷物,下面是一个面朝左、手臂下垂、弓着腰的人。甲骨文学者叶玉森先生在《说契》一书中释义为:“疑从人戴禾……禾稼既刈,则捆为大束,以首戴之归。”刈(yì),收割。叶玉森的意思是说:庄稼收割完之后,农民们将它们扎成一捆一捆的大束,然后背在背上和头顶,运回家去。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仍然司空见惯。


“年”的金文字形(图2),上面还是“禾”,下面的人形稍有变化,为了表示农人弓腰的模样,特意在农人的腰部加了一横,但这一变化却为以后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


我们来看“年”的小篆字形(图3),下面的人形讹变成了“千”,以至于许慎根据这个字形错误地认为“年”乃是一个“从禾千声”的形声字,因此,《说文解字》收录的这个字就写成了上禾下千的“秊”。而我们今天使用的“年”字则完全看不出“禾”和“人”的组合了。


《说文解字》:“秊,谷熟也。”“年”的本义就是谷物成熟。《春秋谷梁传·桓公三年》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宣公十六年》又载:“五谷大熟为大有年。”都是谷物成熟之意。因此,甲骨文学者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释林》中总结说:“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词典,该书《释天》篇中说:“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虞指唐尧和虞舜的时代。也就是说,中国的纪年方式,最早的唐虞时代称作“载”,夏代称作“岁”,商代称作“祀”,直到周代才改称为“年”。北宋学者邢昺注解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远古时期,人类的纪年方式非常质朴,即直观地以庄稼成熟的周期来纪年,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曾经采用过这种纪年方式。


但是,作为纪年方式的“年”仅仅单纯地指谷物成熟吗?事实并非如此,从载(尧舜)、岁(夏)、祀(商)一直到“年”的演变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用作纪年的载、岁、祀都有祭祀的意思。因此,载、岁、祀,一脉相承而到周代的“年”,仍然继承了前几代祭祀的含义。庄稼收割完毕,古人要庆祝丰收,同时祭祀祖先神灵,举行的这个祭祀的仪式就称作“年”。


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一书中有极富启发性的论述。他认为:“‘禾’形示禾形头巾,象征稻魂(身居稻秧的神灵)。插秧时节,为祈祷丰收,跳起‘田之舞’。‘年’形示男人起舞,有收成之义。谷物一年一收,因此有了年、年份之义。”


也就是说,“年”的甲骨文字形不仅仅意味着将收获的庄稼“以首戴之归”,而且极有可能还意味着在年终的祭祀仪式上,男人头戴谷物形状的饰品,翩翩起舞,向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甲骨卜辞中屡屡有“受年”的记载,就是在占卜一年的收成多少。


综上所述,“年”之所以作为纪年方式,就是因为年终时为庄稼的收成所举行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动;而“过年”这一传承数千年的民间习俗,就是这一祭祀活动的形象写照,通过祭祀,感谢神灵和祖先赐予的过去这一年的收成,同时将过去的这一年圆满地“过”去,再祈求来年仍然像过去的这一年一样的丰收。这才是“过年”的本义,跟什么驱除怪兽毫无关系。


第九课|“年”不是怪兽,而是年终丰收后的祭祀大典


《古人原来是这样吃饭的!》,许晖著,青岛出版社2018年5月版


撰文:许晖


第九课|“年”不是怪兽,而是年终丰收后的祭祀大典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