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读完此文一目了然

作者:书呆子茶叶 更新时间:2022-08-31 08:10 阅读:29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牡丹亭》




情有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读完此文一目了然




《世说新语·伤逝》中载,竹林七贤中的王戎儿子死了,山简前去探望,看到王戎悲不自胜。山简劝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




王戎的回答,是关于情,最打动人的话。他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山简。它之所以动人、之所以好,是因为讲出了情的三个境界,以及这个时代的失落之殇。




下面,阿呆就和各位茶友说道说道情的三个境界。




第一重:薄情




“最下不及情”,“不及情”就是无情和薄情。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两件事:无情和薄情不是有情、深情之外的另一种存在,而是达不到有情的程度。所以说是“最下”。




情有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读完此文一目了然




薄情与文化程度无关,与读书多少无关,而只反映着人内心的质地。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有人天然都有同情心。




但是有些人,头脑聪明、知识驳杂、思维繁复,当他的同情心和利益冲突时,他会构建出一套理论,把自己的同情心解构掉。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内心质地仍然是第一重。




《曾广贤文》中说:“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不正是我们成年以后,世俗常态的写照吗?




有温度,便是有情,没有其他。世事炎凉,唯情可化。




第二重:深情




什么是深情?真正懂这个词的,是古人。古人的深情,跳动在活着的每一处。




情有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读完此文一目了然




对于亲情,深情是表面上离经叛道的阮籍。在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仍故作镇定地与人下棋,却在下完之后吐血三升,痛断肝肠。




对于友情,深情是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以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公然绝交后,又在广陵绝唱、慷慨赴死之时,将唯一的儿子托付给山涛。




对于爱情,深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愿望;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相思;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是“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的挂念;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沧桑;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坚定;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




深情地活着,才是真正地活着。一个深情活过的人,才像个人。




第三种:忘情




魏晋时曾有过一个热门话题——圣人到底有情还是无情?王戎的“圣人忘情”就是当时一派的看法,认为圣人是离情去欲的。




最终为这个问题盖棺定论的,则是玄学天才王弼的一句话:“有情而无累。”圣人有情,但是不为情所累。




这五个字道出的,才真正是“忘情”境界的真谛。我们平常人,却要么是薄情和无情,要么是深情到自伤,难以自拔。




对忘情境界最诗意的表达,则是庄子的那个经典寓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人们常常为“相濡以沫”而感动,却不知道学会转身和放手,才是真正的深情。




如何才能达到忘情境界?如王弼所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也如庄子所说:得者,失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上面两段之乎者也是有些难懂,但表达的意思就一个:顺应。顺应所有的遭遇,顺应世间的一切。放下心中的执念,物来顺应。




情有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读完此文一目了然




忘情的境界或许太高,离我们太远。但我们之所以卑微,是因为连深情也失去了。那本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使我们活得高贵的根本。




情有三重境界,你在哪一重?读完此文一目了然




不管生活给予人什么,都会高昂着下巴坦然接受,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诗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在晦明交织的时光中,做个深情而有温度的人,如同一杯茶,温暖着。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