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作者:茶眼看陕西 更新时间:2022-08-21 11:53 阅读:770

编者按: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博物馆的研究成果是藏品的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价值的深度挖掘。想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是最好的去处之一。《中华茶人》邀请文化、陶瓷、茶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以时间为脉络,带您走进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探访茶的故事。请跟随我们的脚步,观人文渊薮,赏累世遗珍。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十三个王朝曾在此建都,具有宏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法门寺,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1987年,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唐代佛塔地宫,经发掘出土了大量国宝级的文物。其中出土了一组唐代宫廷茶具,揭开了大唐宫廷茶文化的兴盛之风,也为人们展现了大唐的人文盛世。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人文盛世 千年回响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唐太宗李世民像


唐代(618-907)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代之一,在百年内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个治世。唐代开放、包容,《旧唐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唐曾与近400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这得益于它的民族性,唐时期,汉族与游牧民族融合发展,胡汉结合,天下一家。唐代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充满了胡风和异域风情。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桂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种一视华狄的思想为多民族发展,国家繁荣,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的融合发展,也展现了唐代兼收并蓄的态度和风度。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各种思想、观念、制度应运而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中国社会。


唐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发达、贸易繁荣、对外交流频繁,成为当时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交汇点。唐人敢于破除旧俗,广泛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在艺术、审美上不拘一格,异彩纷呈。在强盛开放的社会氛围下,宗教、文学、艺术共同滋长,唐代文化焕发出巨大的包容性、吸纳性和创造性,故在多个领域都达到了前人不曾企及的高度。唐代的人文盛世之音千百年来一直在神州大地回响。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唐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动空前繁盛,大量西方金银器和金银工匠进入内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金银器工艺的发展。中国古代虽然在商代就出现了金制品,但唐以前的金银器多为金银首饰,金银器皿的数量很少。魏晋至隋代,金银器皿开始在贵族中逐渐流行,但主要是外来输入品,非本土制造。到了唐代,在中西方文化频繁交流的氛围下,各种新事物受到了唐人的喜爱。原本流行于西方的金银器皿也在唐代上层社会流行开来。唐人认为用金银器做食器可长生不老。金银器的使用,以及纹样的吉祥寓意都代表了古人对永生的追求。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唐代金银器造型精美,工艺复杂精细,以其华美富丽的装饰图案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当时重要的手工艺品。其制造部门分“行作”、“官作”两类,而以后者为主。经鉴定证实,唐代金银器当时已普遍采用了镀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等工艺,制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唐代金银器的装饰图案主要分几何形与写生形两大类。前者多装饰器物边缘,后者多为装饰主题。写生形装饰包括动物、植物及其他三类。动物纹样由瑞兽、水族、珍禽组成;植物纹样则可分为折枝花、小簇花、串枝花、花结、团花几种;其他纹样主要是山岳、云气。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1970年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1000余件文物中,金银器物达265件,是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何家村窖藏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唐代的最高水平,其中很多器物吸收以撒马尔罕为代表的中亚金银器纹样。何家村金银器使人们对唐代的金属冶炼、机械设计及加工、焊接、贵金属制作等都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塔下地宫 辉煌再现


17年后,在距离西安市180公里远的宝鸡市法门寺,考古工作者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它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地宫所保存的大批文物,不仅等级高,品种多,有的甚至完好如初。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种学科提供了实物证据,对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地宫还出土的一整套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琉璃、瓷等食用及饮茶器具,其中有:鎏金壶门座茶碾子、金银丝结条笼子、飞鸿毬路纹鎏纹银笼子、鎏金鸿雁纹云纹茶碾子、鎏金团花银锅轴、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鎏金摩羯纹银盐台、银头箸、银坛子、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还有一些鎏金或银的茶托、茶碗、高足碗等,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说,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其规划之合理、质地之精良、造型之优美、工艺之精湛、品类之完整、价值之昂贵、规模之庞大,空前绝后,无与伦比。反映了大唐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展现了唐代灿烂的茶文化史实,是盛唐气象的生动体现。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精美的茶具,也是历代茶文化典籍中从未揭示过的历史文物。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唐代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茶叶从混合型饮品脱离出来,其饮用价值得到凸显。茶叶成为重要贸易商品和贡品,政府开始首次征收茶税。饮茶之风普及开来,从南方到北方,从贵族到市井,茶的品饮方式愈加精细化,从一众物质生活演进为精神文化。唐代,佛教对饮茶之风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僧人修行,喜爱一饮茶助益神思,形成了独特的禅茶文化,影响了大批文人,并逐渐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陆羽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文物讲述 茶之兴盛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唐代宫廷茶具,据考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茶具为皇家等级,质地精良,造型优异,工艺先进,系列完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茶具上多有錾文,标明其制作时间、出处和供奉者姓名。从茶罗子、茶碾子、碢轴的錾文来看,大部分器物制作时间是咸通九年至咸通十二年(868—871),而且许多器物出自“文思院”(文思院乃是有唐一代专为皇室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手工作坊),表明这些茶具是专为大唐宫廷制作的茶器具。同时,在茶罗子、银茶则、长柄银茶匙等器物上,还有器成后留下用硬物刻画的“五哥”字样。五哥是唐懿宗时(860—873)皇室及重臣对太子李儇,也就是后来的唐僖宗皇帝小时的爱称,表明了这些茶器具为宫廷专用饮器。且《衣物账》碑将这些茶具列于唐懿宗、唐僖宗的“恩赐物”项,表明这些茶具属御用之物。茶具的造型设计与纹饰设计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艺术色彩,千余年秘藏于地宫供佛,相伴佛指舍利,祈求佛祖降福,以保国泰民安。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唐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僖宗供奉的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包括: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鎏金银龟盒、鎏金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鎏金团花银碢轴、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鎏金飞鸿纹银茶则、鎏金蔓草纹长柄银茶匙等。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除此之外,还有“调达子一对”,即指地宫出土的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琉璃茶碗托子一付”,即指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茶碗;供奉官杨复恭施的“银白成香炉一枚并承铁,共重一百三两”,即指壶门圈足座银风炉;还有“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智慧轮供奉的三件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茶具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配套完整,自成体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金银茶具,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从这套茶具中可以推知,唐人“吃”茶的过程为,先把茶叶从茶笼中取出,经烘烤后,用茶碾子研碎,再用茶罗子筛过,将细茶末收入由框、罗、抽屉组成的抽屉中,水烧开后,先取出茶末,兑水,在茶盆中调成糊状,再加进盐、姜、葱、椒等调料,冲水,然后用茶碗分盛,茶碗下垫茶托,端起来吃掉。其中,金银丝织条笼子、鎏金球路纹银笼子为烘焙器。茶叶的贮藏保管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唐代饮用的茶为茶团,为了使茶干燥而色、味不减,需将团茶装入吸热方便又易于散发水气的茶焙之中,烘去茶的水分。一般茶焙多用竹编制而成,而法门寺出土的是唐代皇室茶具,为显其尊贵而用金、银丝编织而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为碾罗器。多数研究者认为鎏金银龟盒是贮茶器,但近年也有研究者认为其为香器,龟在唐人心目中,象征吉样、长寿。鎏金蕾纽摩揭纹三足架银盐台为贮盐器。《茶经》记载,唐代饮茶必须加盐等佐料。鎏金鸿雁纹银则为烹煮器。《茶经》所记:“则者,量也,准也,度也”。银则是投茶时所用的匕状量具。琉璃茶托、茶盏为饮茶器。整套茶具是唐代宫廷茶道、唐代宫廷饮茶风尚及其奢华的历史见证。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地宫还出土了秘色瓷碗5件,秘色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是中国古代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瓷》,秘色瓷的制作工艺已失传千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碗虽未明确记载为茶具,但有学者研究认为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宫乐图》中唐代后宫女眷品茗用的碗状茶盏极其相似,也应列为茶具。且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对越州瓷极为推崇。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陆羽认为越州产的碗品质最好。当时有人认为邢州瓷比越州瓷好,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邢州瓷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如同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则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使茶汤成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


大唐遗宝 盛世风华: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器皿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皇家茶器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有学者研究认为,从金银茶具的考证探索,民间饮茶器具多以陶瓷茶碗为主,皇室贵族则多用金属茶具和当时稀有的秘色瓷及琉璃茶具(这些茶具均为在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物)。所以,唐代茶文化一是以文人僧侣为主的民间茶文化,一是以皇室贵族为主的宫廷茶文化。从用具分析,前者崇尚朴素、自然之风,后者则以奢华之色彰显皇家的贵族之气,如今,人们可以从法门寺出土的茶具一窥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照见唐朝宫廷茶文化的繁盛。(图文来自中华茶人联谊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