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上世纪益阳地区名优茶的开发密码(中)

作者:茶道湖南 更新时间:2022-07-25 18:44 阅读:188

寻找上世纪益阳地区名优茶的开发密码(中)


部分资料


安化“五朵金花”竞相争艳


安化境内山多、林多、雰多,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名优茶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古老的产茶历史形成了安化中小叶茶树群体品种的品种资源优势,尤其是云台山茶树群体品种,1965年即被全国认定为地方良种,为安化县名优茶的开发莫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三,全县15万亩园,红茶、绿茶、黑茶等各类茶的年产量达7000多吨,茶叶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虽然茶园面积广,茶叶产量多,茶叶产值也不少,但与改革开放对茶叶市场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发展、致富农村、致富农业、致富农民对“一优两高”的茶叶生产要求也不相适应,因此,安化对名优茶开发十分重视。


为了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安化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茶叶开发办公室,由县委领导挂帅,龙万全为茶叶开发办主任,组成5人班子,主管安化名优茶生产开发。县茶叶办和农业局经作站都明确了专人抓这项工作,年初下达任务,有安排布置,有技术培训,中途有检查交流、质量评比,年终有总结,被评为名优茶的,给予奖励。与此同时,县茶叶办和农业局经作站还派出专人参与唐溪乡茶场的名优茶开发,办好示范样板;特别是县茶叶试验场,1992年成立名优茶研究小组,固定职工5人,重点研究安化松针的开发。


县委、县政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山地开发,要求通过优化茶园管理。首先是在现有茶园中选择集中连片、基础好、宜采制名优茶的茶园改土改树,重施基肥,分季追肥,加强培管,建成名优茶生产基地。其次是发展良种茶园,每年从县工赈办和移民办的生产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购买适制名优茶的“福云6号”“福鼎大白”“槠叶齐”等无性系良种茶苗,新建名优茶良种基地。


为了提早开采,提倡追施茶叶封园肥,改春茶前的轻修剪为秋季或春茶后轻修剪,同时严格鲜叶验收,加强采摘管理,从而确保了鲜叶原料的质量。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提高了加工效率,增加了产量。


通过几年的努力,安化县名优茶开发工作有了一个新的开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1993年和1994年,全县名优茶开采面积分别是2270亩和3265亩,比1990至1992年三年间的平均数,分别增加997亩和1992亩,两年共计推广规模2989亩。


1993年和1994年,名优茶平均亩产分别是8.3公斤和9.9公斤,比1990年至1992年平均亩产6.19公斤分别增长34.1%和59.9%;1993年1994年名优茶亩平均年产值分别是582元和798元,比1990年到1992年亩平均年产值414元,分别增长7.7%和127%;1993年和1994年,两年累计新增名优茶产量35390公斤,新增名优茶产值363.34万元,新增名优茶纯利润106.25万元。


名优茶的开发促进了整个茶叶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了大宗茶提前开采,大宗茶的开采比过去提早了3至5天;二是促进了大宗茶加工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大宗绿茶,红梗红叶大大减少,条索、叶底等比过去也有很大进步。


由于名优茶的售价比大宗茶大提高,因此,伴随而来的产品税、特产稅也相应增加,为国家增加了税收;名优茶的增产丰富了茶叶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过去,安化名优茶只有“安化松针”一花独秀,通过名优茶的研发,出现了“安化松针”“安化银毫”“安化龙须”“城峰碧玉”“柳叶青”等“五朵金花”竞相争艳局面。


益阳县六大茶场你追我赶


同样作为产茶大县的益阳县(1994年后改为赫山区),当时茶园总面积42000亩,占全县21.6万亩经济作物总面积的20.39%,是经济作物的大头。有茶场811个,1991年至1994年累计采摘面积16.3万亩,总产量8607吨,亩平产量52.8公斤,每公斤均价只有2.745元,总产值仅2362.6万元,平均亩产值仅144.9元,且中、低档茶销售极为困难,尤以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中、低茶更是无法参与竞争,以致不少茶场茶叶成品大量积压,严重挫伤了茶农生产的积极性,甚至有的茶农毁茶改种。针对茶叶生产面临的这种严重局势,只有发展名优茶生产才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拓宽销路的必由之路,才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富民之举。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益阳县积极承担省、地协作组下达的名优茶丰产技术项目的实施。本着“优质、丰产、高效、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工作。


县委、县政府多次向各級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新创名优茶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争取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把开发丘岗名优茶生产列入了农业发展的十大工程,并层层发动,使规划落实到了实处。


搞好技术训练,培养技术骨干,把技术送到茶农手上。在每次春茶采摘、制作前,荷叶塘等6个茶场分别以茶场为单位举办采摘人员和制作人员的技术训练班,据统计,这6个茶场每年举办技术训练班共15期,培训21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270份,从而保障了项目的有效实施。


优化茶园管理技术,在荷叶塘、跳石、漆家桥、水口山、新凤、新塘6个茶场实施名优茶丰产技术面积1450亩。对幼龄、壮龄、老龄茶园分别采取不同的丰产技术措施,提高了茶叶品质,增加了茶叶产量。


积极开展良种茶园建设,荷叶塘、跳石、漆家桥、水口山、新凤,新塘6个茶场,原有良种茶园面积500亩,1993年至1994年通过向当地信用社贷款和茶农自筹又新建良种茶园60亩。


荷叶塘、水口山、漆家桥、跳石、新凤、新塘6个茶场的茶园都是壮龄茶园,他们都实行了分批多次留叶采摘方法,春茶采一芽二、三叶,夏秋茶采一芽二叶为主,坚持了先发先采,后发后采的原则。另外,各茶场还积极推广名茶机械,购置自动烘干机等设备。


经过积极努力,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荷叶塘茶场新创的名茶一一“志溪春绿”1994年开采面积已达205亩,总产量达2.5吨,亩平产量12.2公斤,总产值15万元,亩平产值731.7元,亩平纯利润414.6万元,比1990年至1992年三年年平亩平新增产量8.83公斤,亩平新增产值621.7元,1993年至1994年累计新增总产量3.16吨,新增总产值21.66万元,新增总纯利6.49万元,而且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荷叶塘、跳石、漆家桥、水口山、新凤、新塘六个茶场分别新创的荷叶塘毛尖、跳石毛尖、漆家桥毛尖,水口山毛尖、新凤毛尖、新塘毛尖等毛尖系列,1994年累计开采面积1450亩,总产量54.3吨,亩平产量37.5公斤,总产值130.46万元,亩平产值899.72元,纯利润63.89万元,亩平纯利润440.62元,比1990年至1992年三年年平均每亩新增产量12.57公斤,亩平新增产值413.9元,1993年至1994年累计新增总产量、总产值、总纯利分别为24.98吨、93.56万元、67.90万元。同时,畅销省内外,呈供不应求之势。


在创制名优茶的过程中,荷叶塘、跳石、漆家桥、水口山、新凤、新塘六个茶场,你追我赶,顽强拼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6个茶场新创了“志溪春绿”名茶和毛尖系列优茶,充分显示了名优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茶农收入成倍增加,茶场越办越兴旺,为县里其他茶场树立了榜样,为全县名优茶生产发挥了很大的辐射作用,长坡岭、龙头山、欧公店、小梓塘等茶场纷纷到这六家茶场等登门求教、拜师学艺,规划新创名优茶。




作者:汪勇


责任编辑:王丹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