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三八”到底是怎么变成骂人话的?

作者:茶箴 更新时间:2022-07-31 15:47 阅读:268

第10课 |“三八”到底是怎么变成骂人话的?


作为詈词或骂人话,“三八”最初盛行于台湾,专用于骂女人,而且含义非常丰富,诸如疯疯癫癫、举止轻浮、傻里傻气、行事乖张、动作莽撞等等,凡是此种类型的女人都可称作“三八”,更甚者还在前面加上一个“臭”字,臭三八,语感更重。但这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日常俗语是怎么来的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因为盛行于台湾,于是人们多以为这个詈词出自粤语或者闽南语,这是一个误解,“三八”的称谓实出自中原官话,而且其来历十分有趣。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篇中记载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所居颇萧洒,当世显人多与之游,寇忠愍尤爱之。尝有《赠忠愍诗》云:‘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后忠愍镇北都,召野置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


寇准死后,谥号“忠愍(mǐn)”,因此沈括称他“寇忠愍”。魏野则是诗人,初居蜀地,后迁居中原地区的陕州,一生隐居,与寇准相善,曾有诗劝寇准“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


第10课 |“三八”到底是怎么变成骂人话的?


寇准像,清宫殿藏画本。


寇准镇守北都大名府的时候,将魏野召至门下。这一日府会,寇准叫来一位著名妓女助兴。大名府的这位妓女,当地的土人之所以称之为“生张八”,“生”即为“举止生梗”之意,“张”则是她的姓,“八”乃她的排行,故称“生张八”。“生梗”的含义极为丰富,诸如不自然、不熟练、不柔和、不细致、不顺服等等,都可称“生梗”,与上述所举“三八”的含义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魏野诗中所说“君为北道生张八”,“北道”即指大名府,是北宋抵御辽国的“北门锁钥”;“我是西州熟魏三”,“西州”即指魏野隐居的陕州,陕西地区古称“西州”。魏野自称“熟魏三”,“熟”是对应“生”的戏谑之语,“魏”当然是他的姓,“三”则是魏野的排行。


在宴席之上,魏野面对人称“生张八”的妓女,诙谐地自称“熟魏三”,又说二人“半生半熟未相谙”。这次宴会和魏野的这四句诗可不得了,从中竟然诞生了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两句俗语:一句即为“三八”,本来是“魏三”和“张八”的省称,因为针对的是“举止生梗”的“张八”,后人于是用“三八”一词来诟骂“举止生梗”的女人;另一句则是“生张熟魏”,“生张”当然陌生,“熟魏”当然熟悉,后人因此用这个成语泛指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第10课 |“三八”到底是怎么变成骂人话的?


寇准的这个知己魏野还有一则与妓女有关的趣事。北宋人吴处厚所著《青箱杂记》的版本是这样的:“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寇准封莱国公,故称“莱公”。


而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续湘山野录》中的版本则要复杂得多。魏野的好友、中书舍人孙仅宠爱一位叫添苏的长安名妓,魏野于是寄给他一首诗,以钱塘名妓苏小小相比,有“见说添苏亚苏小,随轩应是佩珊珊”的诗句。孙仅以诗相示,因为魏野名气大,添苏如获至宝,将此诗题于家中的堂壁之上,而且“一夕之内,长安为之传诵”。


后来魏野来长安,有好事者带他去添苏家,但不言彼此姓氏。“添苏见野风貌鲁质,固不前席。”魏野乃一隐士,不仅貌丑,而且粗放质朴,迥异于官场中人,因此添苏很看不起他,“不前席”,不上前与他搭话。魏野举头一看,看见了堂壁上自己的诗,添苏夸耀说:“魏处士见誉之作。”魏野不说话,索笔在旁边又添了一首诗:“谁人把我狂诗句,写向添苏绣户中。闲暇若将红袖拂,还应胜得碧纱笼。”添苏这才知道此人就是魏野,遂大加礼遇。


魏野这人有意思吧?


第10课 |“三八”到底是怎么变成骂人话的?


撰文:许晖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