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喝茶最重要是那“三泡”;鲁迅:最美好是事后茶、茶后烟

作者:南唐拾茶 更新时间:2022-07-23 08:32 阅读:393

在笔杆横出的年代,一支笔杆加茶壶支撑着时代的脊梁,而茶的作用则是活跃了灰布衫的单调时光。


你不会想到,严谨呐喊的鲁迅也会论喝茶的禅定,而“我想静静”原来出自林语堂先生妙语,而老舍先生吐槽茶叶涨价:直接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在璀璨的民国时代,他们平日生活中嬉笑怒骂的茶事,像一味生活调剂,有趣而生动。


此文写“幽默大师”林语堂的茶事。


1905年,林和乐离开坂仔村,前去鼓浪屿念书。他先要坐小船到达五、六里外的小溪,改乘乌蓬船前往漳州,再转道厦门。有一天晚上休息时分,年仅10岁的和乐记下了当时的情景:船夫喝着茶,抽着烟,在讲关于慈禧太后的故事。


也许是第一次离家的经历印象深刻,船夫抽烟喝茶的身影便影响了林和乐的一生。


林语堂:喝茶最重要是那“三泡”;鲁迅:最美好是事后茶、茶后烟



01


长达后的林和乐给自己改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林语堂,从此开始在中国现代文坛史上谱写一系列辉煌成就。


手执烟斗,笑容满面,是他留给大众最具冲击力的印象。


在清末民初之时,中国文化界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进步青年,林语堂当时也是积极投身进去,办报纸杂志。那时候,他在编辑室里写过几则戒条,规定对吸烟、喝茶、读书等习惯一律不戒除。


文人但凡喝茶喝多了,便会有一些心得体会,自然而然就要写出来让他人看到,而茶与美人,更是骚客们永恒的话题。


林语堂作为一只爱喝茶的骚年,写过无数喝茶的经验之谈,比如著名的“三泡说”:一泡如幼女,二泡如女郎,三泡为少妇。这样的文字,经过精微细致的心理联想,传播力自然节节攀升。


以美女喻茶,林语堂自然不是第一人,他欣赏的苏轼早就说过“从来佳茗似佳人”。


第一个把泡茶与泡妞联系起来的,是明人冯开之,他的观点是:泡茶如美人,如古法书画,岂宜落他人手?


此妙论深得人心,不仅张大复记了,许次纾也记了他们茶媲美佳人的发现。


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有《题美人捧茶》,写得太充满文人的恶趣味了,但阻挡不了觊觎之心。


有了这些前辈玩家的加持,林语堂来个“三泡说”,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郁达夫在《迟桂花》中说喝茶喝得有性欲,鲁迅干脆来个“事后茶、茶后烟”,林语堂更加生猛,让笔下的牡丹在富春江畔的桐庐喝茶、滚床单一气呵成。


02


林语堂总结喝茶,观察路径是从古人的妙论中寻找证据支撑,融入自己的感受后形成一套说法。


他敬佩苏轼在生活中无茶不欢的态度,并且还用英文为苏轼写过一本传记书,在这本书里从苏轼身上折射出许多他们的共同之处:诗人,乐天派,作家,工程师,成瘾者,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同时,林语堂还参照明朝人吴从先、许次纾的观点,形成了自己关于饮茶的结论: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还总结过一句语录,至今仍是传奇: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林语堂比苏东坡更有优势的地方是在于他能在中英双语中自由切换。


在国外时,林语堂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英国乡下,装美国水电气管子,请中国厨师,娶日本太太,找法国情人。”


回到国内时,又说:“绅士的演讲,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这两句话在若干年后的今天,依然被当成不落时的幽默段子被人拿出来开涮。


这些契合人性的比喻,都能看出“三泡说”的影子。


有人说林语堂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虽然不免有弦外之音,却也道出了林语堂身处两种文化环境中的现实处境,当然,这也是他的一大优势。


对于兴趣癖好,他说过:“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抽烟和饮茶,并称林语堂两大嗜好。


他曾经戒烟,没有成功,写文章辩解。


他总结的“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引发了无数吸烟者的共鸣。


喝茶亦如是,他不仅身体力行,一样喜欢总结,上升为一种观念,一种生活态度:“我认为文化本来就是空闲的产物。所以文化的艺术就是悠闲的艺术。”


03


作为一位文坛上的大腕, 林语堂的“朋友圈”中,好茶者比比皆是,如鲁迅、胡适、周作文、梁实秋、郁达夫。


郁达夫与妻子映霞住在杭州期间,有一次,林语堂从上海到杭州游玩,与郁氏夫妻等数人游山玩水,喝茶聊天,甚是痛快,差点儿把小船搞翻了。林语堂还强调享受烟、酒、茶这三样东西,要有适当的同伴、心境和气氛也很重要。这次西湖之行,玩得那样开心,正是具备了他所说的这些要素。


相反的例子也是在杭州。


林语堂有一次上虎跑,先是对游人摆拍喝茶照不满意,次之有僧人向他推销茶叶,搞得他兴致全无,“于是决心不饮虎跑茶”,连带着这里的“茅厕”“茶壶”也成了“和尚的机巧发明”。他是喝惯了精致功夫茶的人,选茶、择水、用器都是有讲究的。这次独游,既没有朋友相陪,心境和气氛更是被破坏殆尽,对虎跑茶没什么好印象,也在情理之中。当然,比起丰子恺描述那些在西湖因茶被骗的游人来说,他算是幸运的了。


在茶友圈,快乐的趣事很多,不快乐的事自然也存在。


尽管四川人、浙江人都有“吃讲茶”的习俗,但很多事,却也不是通过茶就能解决的。


喝茶背后的指向是生活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不当,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1929年8月,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请客,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等好友一起在南云楼吃饭,席间两人因一件小事闹翻。


1932至1933年间,鲁迅与林语堂再掀笔墨官司。


1934年,好友结婚,两人都是宾客,鲁迅一见到林语堂夫妇,便转身出门,甚至拒绝同席。


1935年4月,鲁迅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全文只有三句话:“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这个排比句讽刺之深,比打林语堂三个耳光还厉害。


1936年,鲁迅去世。不久,林语堂受友人邀请,前去美国。


30年后,林语堂从美国回到家乡邻省台湾定居,那时,他的好友郁达夫死在异国已然十几年,巴金正在和老友方令孺在西湖喝茶聊天。


1968年,林语堂独自一人在阳明山家中弹琴。次年举办结婚50年庆祝会。


又过了7年,林语堂去世,葬在自家后花园。


04


后人提到林语堂,多言及他双语作家、著作等身,道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不仅自己爱喝茶,还依靠双语优势,在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茶。


这类著作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还有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和《红牡丹》等,都是先有英文版,再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因之,有人评价林语堂输出中国文化的贡献,至今无人可比。


学者陈子善的观点是:美国人认林语堂,英国人认熊式一、蒋彝,法国人认盛武。


这几人中,林语堂的名气是最大的。他向美国人介绍人中国文化,自信而从容;他要英国人学习中国人对生活的艺术以及人生的缓和与了解。


这些观点,与他对烟酒茶的看法和生活态度保持了高度一致性,也解释了林语堂创作的路径。


1939年,在英国,冒着炮火,居民每月的配给还包括茶叶一包,英国人一样开茶会、喝下午茶。


改变历史的大事不是随时都在发生的。但作为一种健康饮料,茶叶以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进入千家万户。


茶生活,英国与中国虽然不同,却证明了茶文化的传播、沟通与交流的必要性,也反衬出林语堂力图传达的中国式生活理念的价值所在。


直到今天,这都是中国茶最强劲而持久的魅力所在。在它的自然进程中,茶叶所达到的疆域和作用,远比想象的大得多。


而林语堂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势在于:名望、才情、还有他的影响力。


林语堂:喝茶最重要是那“三泡”;鲁迅:最美好是事后茶、茶后烟



关于这位幽默大师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


参考资料:《林语堂全集》、《林语堂名著全集》、百科词条——林语堂、琚峰的知乎回答——文人林语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