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作者:国藏紫砂 更新时间:2022-07-30 18:01 阅读:484

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古朴的造型和雅致的设计备受追捧,而佛教与紫砂壶艺的结合,将这个古朴大气的传统艺术,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以来,其思想与文化便对我国的哲学、文学、风俗、艺术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宜兴最具代表性的紫砂壶艺,也在与佛教文化的交汇融合下,变得更加辉煌灿烂。


树瘿壶:天下第一壶


树瘿,是树木因受到真菌或害虫的刺激,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而仿其而制的树瘿壶,出自“紫砂鼻祖”供春之手。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供春制树瘿壶


至于树瘿壶的诞生,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代正德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在宜兴的金沙寺复习迎考,他的书童供春就在寺内偷偷向金沙寺僧学习用紫砂制壶,并且在其中加入自己的领悟,将以实用为主的壶制作的更具文化气息。


由于当时的文人对于“奇”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极”就是“美极”,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于是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很合当时文人的意,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这把制作于金沙寺的树瘿壶,在流传的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佛家的代表,其看似粗糙实则精巧的外表,加上壶嘴、壶把的纤细对称,整体造型浑圆敦厚,正如佛家参禅悟道、正直不阿的风度。能够令使用者在观壶、饮茶中获取一种精神寄托,实现佛法中的大彻大悟。


僧帽壶:仿僧帽之形,入禅意之境


《四分律》记载,佛言:“比丘不得裹头,是白衣法,若裹头如法治,时诸比丘头冷痛白佛。佛言:听以毳若劫贝作帽裹头。”这段文字记叙的是早期有僧人不许带帽子的规定,但是后来因比丘无头发,天气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许用毳或劫贝作帽裹头。


僧人可戴帽御寒,僧帽也就成了佛教的一大代表,传世经典“僧帽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紫砂僧帽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景德镇创制的瓷器造型,集少数民族文化、宗教佛学、瓷器发展史等诸多元素于一身,“僧帽壶”不仅是紫砂壶艺术上的经典,也映照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中国现流传的僧帽壶器型主要分三种,其一为明代李茂林款式,其二为时大彬款式,其三为最早出现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壶——高僧帽壶。


李茂林款僧帽壶


万历年间制壶大师李茂林款僧帽壶,壶身呈赤褐梨皮色,壶腹下部有八瓣纹饰,或仿莲花,或代表佛。整体造型端庄,气格高古,韵致清绝。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李茂林款僧帽壶


壶嘴短直,嵌盖,壶肩上平面有一圈16字篆文:“浮霜冷月霁雨霄清流芳润渴止暑消冰。”可回旋倒读均成文。壶底刻“万历丁丑子京先生索,文嘉铭”。整体与当今和尚们冬天所带之帽子最为相像,是僧帽壶中比较特别的款式。


时大彬款僧帽壶


明代晚期制壶大师时大彬制作的僧帽壶算是此款壶型的一个里程碑,常为后人之范本。其制作的僧帽壶身口沿处延伸出五瓣莲花,壶盖呈正五边形,边缘隐现于花瓣之中。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时大彬款僧帽壶


壶钮为佛球状,犹如僧帽之顶;壶颈紧接花瓣,好似帽沿;鸭嘴流,耳形的手把上有一似飞把的小扳手;壶底亦是正五边形,壶的造型棱角分明,精雅独到,整体给人以刚健挺拔,神韵自若之感,因此为世人称绝。


高僧帽壶


元代僧帽壶为景德镇青白瓷器,还有青花、红釉、白釉器等。壶的造型为鸭嘴形流,口沿上翘,前低后高,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僧帽壶实现了代表佛教的器物与紫砂壶的完美结合,无论是用作装饰的壶铭、纹路,还是其自身的蕴藏,无不透漏着人们对于佛教的信奉。“手捧僧帽壶,心入菩提境”正是其所传达的真正意义。


容天壶:大肚能容天下事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便是人们对弥勒菩萨的解读。经典壶型容天壶取材正是弥勒菩萨。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国画中的弥勒菩萨


据佛教经典记载,弥勒菩萨生于南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后来跟从释迦佛出家。佛陀曾预言他将继承释迦牟尼,在来世成佛,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度脱众生。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吕尧臣制容天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将弥勒菩萨大腹便便的样子生动的刻画在紫砂壶上,创造出容天壶,寓意“大肚能容天下事”。容天壶早期壶形偏低,后来壶形较高。气韵饱满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


容天壶的出现,掀起了佛教与紫砂壶结合的又一高潮。人们千百年来追寻的佛教清雅豁达,在容天壶中显露无疑。一壶在手,佛教的意蕴仿佛得以盈握,扑面而来的只有浓浓的禅意。


百衲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百衲,指出家人用信众捐助或施与的多片碎布补缀而成的僧衣,是佛教的又一代表器物,传世经典“百衲壶”就是紫砂巨匠陈曼生以此为创作来源所制。


据说某月初一,陈曼生和门客在去往古寺礼佛的途中,远远瞧见一个身披百衲服的僧人,这个僧人站在阳光下,周身金光闪闪。见此情景陈曼生想上前去攀谈一番,谁知回头的功夫,僧人就没有了踪影,于是回头问身边的门客,大家都说从未见过陈曼生所描述的僧人。后来陈曼生缓过神来,发觉这件事的神奇,于是按照记忆中僧人百衲衣的样子,创作了百衲壶。并在壶上刻下铭文:“勿轻裋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陈曼生制百衲壶


陈曼生的百衲壶,初看样貌平平,毫不出众;细细观之,就会发现,此壶线条比例把控极好,壶嘴、壶钮、壶把端平对称,整体浑圆大气,气度不凡。


由于“衲”同“纳”,因此该壶又被成为“百纳壶”,延伸意为做人治学都应该像百衲衣一样,虚怀广纳,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学识与胸径,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涵义异曲同工。


除了流传于世的经典壶型外,紫砂壶中还有很多变形壶与佛教相关,其中,有佛经、偈语作为壶铭的,还有将与佛相关形象置于壶身的……


《心经》:让紫砂壶霞光瑞霭


在很多紫砂壶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镌刻的《心经》,一般皆为通刻,全篇268字,无论大小紫砂壶都可以刻绘,越细微难度越大,非常考验陶刻功力。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心经秦权壶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心经莲子壶


刻有《心经》的紫砂壶,常见的有秦权壶、西施壶、莲子壶等,有了《心经》的加成,紫砂壶更显霞光瑞霭,熠熠生辉。使用者在泡茶、品茗的瞬间,与《心经》零距离接触,心中对于佛的理解更精进了一步。


莲花:佛教圣花,绽放在紫砂壶上


“自古清莲伴佛下,莲花开处皆有佛。”莲花是佛教的圣花,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随处看到莲花的形象。由于莲花深厚的佛教蕴含,加上其“出淤泥而不染”的个性,许多紫砂壶上都有其身影。


清乾隆 宜兴紫砂剔红莲纹茶壸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壸外及盖面通体髹十多层红漆,上刻回纹锦地。盖饰莲花钮,盖面环饰夔龙拐子。


流、及执柄均为口狮吞象鼻式,饰卷草花卉纹,上下均饰夔龙拐子。器腹通体雕缠枝莲花,枝叶翻卷相缠。


壸上的纹饰充分表现了乾隆帝好雅慕古的品味。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对紫砂茶具更是情有独钟,他六次南巡都带备紫砂茶具品茶。


顾景舟 荷莲呈祥壶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此壶以一个完整的莲花作为身筒,圆润饱满,囊纹勾勒出重叠的莲瓣,自然生动


以数节藕为壶把 ,壶盖为莲蓬,莲子凸起 、灵韵呼之欲出,一片嫩荷叶卷曲成流 。整个造型和谐自然,构思巧妙富有田园情趣。


陈鸣远 莲形银配壶


“佛系”紫砂壶,每把都是一段缘


壶身饰八片宽体莲瓣,鼓腹下部渐收敛。荷叶卷合为流,盖面上以六颗莲子,装饰在圆形钮四周,钮和莲子均能活动。嵌盖和壶口结合紧密,一藕节形银配为提梁。


壶身一莲瓣上刻有“资尔清德,烦暑咸涤,君子友之, 以永朝夕”铭文,并列有陈鸣远名款及二篆书印“陈”、“ 鸣远”。


“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开在紫砂壶上的莲花,是佛教文化与制壶艺术完美融合的彰显。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