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红:紫砂厂黄金年代的绝唱

作者:卓易紫砂街 更新时间:2022-07-19 03:26 阅读:235

董正红:紫砂厂黄金年代的绝唱


做壶要先习惯坐冷板凳。


董正红,进入了紫砂厂最后一届招收的学徒班,首先学会的就是坐冷板凳。


经历过学徒班的人都知道,想要在那里毕业难度很大,中途退出的人数不胜数,“用过五关、斩六将,步步为营来形容毫不夸张”,紫砂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被设成一个独立的阶段,单独学习,单独考核,只有考核过关了才有资格去学习下一道工序,“在那里快慢从来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到了三年徒工班学成还要再接受最后一道考验——毕业考,考核完成才算毕业。


在众多老师眼中,董正红是一个“天生会做壶的人”。但尽管悟性很高、上手也快,她依旧从打泥片、打泥条、做身筒、搓嘴把,一步步考核过去,三年冷板凳坐下来,她靠着经典壶型「报春壶」获得了第一名,在紫砂界崭露头角。


董正红:紫砂厂黄金年代的绝唱


工在先,艺在后。


董正红说,“做壶是没有捷径的,更来不得一丝花巧。一个人的悟性再好,功底不扎实,做工这一块肯定不到火候,做出来的东西不会有灵气。要靠时间,一年年的积累,靠双手一步步的磨练,程度到了,自然就水到渠成,做出的壶才会散发出一股'师出天然'的气韵”。


毕业后,她又赶上了紫砂低谷期,周边人陆陆续续改行,而她全凭着热爱,坚持了下来。“做壶让我有成就感,每做出一件满意的紫砂壶,我便会欢喜几天,支撑着我坚持下去”。


她曾经做过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那时候为了琢磨一把新的壶型,连续三天两夜没睡觉,因为是冬天,双脚长出了冻疮自己都不知道”,父亲跑到厂里去接也没能如愿。


但也正是这种带着“傻”气的执拗劲让她坚持在紫砂行业。30多年间,董正红见证了紫砂行业的起起落落。高潮时,人们呼啸而来、蜂拥而至;低谷期,扭头就走、形同陌路。


如果不是真正的热爱,又有几人抵挡得住时代洪流的席卷?


庆幸的是,一路走来,她的天分和坚持得到了业界多位大师的指点,为了夯实理论基础,她又在工艺美术大专班、本科班学习进修,这些学习经历为她的制壶带来了更多新鲜的题材和思路。后又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鸣门下,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紫砂审美空间。


与此同时,她的新品佳作不断问世,因为构思新颖、做工精细、格调高雅,她的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紫砂精品大展,荣获过各类国家级金银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早期创作作品《半月》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银奖”,《晨鸣》获南通市工艺美术"艺博杯"金奖;后创作「一壶清莲」获第二届江苏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逸泉金砂」、「凌波仙子」均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近年来创作的《中华器韵》、《福源套具》、《福溢》等均获得各类陶瓷创作创新设计金奖。


董正红:紫砂厂黄金年代的绝唱


《福溢》


创作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像《半月壶》、《晨鸣壶》,那种灵感一闪而过,在纸上略作修改,就能上手制作;但是「凌波仙子」的诞生易稿数十次、烧制了5把,才有了现在的作品。


“我先画了手稿,确定了壶的思想理念,然后在壶友的参与和建议下,不断的修改调整,加了莲纹,一直做到第五把的时候,才基本成型”。


“这种创作的过程很曲折,但是我很喜欢”,董正红说,“创作最有魔力的就是那种不断否定、不断探寻的过程,令人难以自拔”。


在旁人看来,董正红是个长情又专情的人。30多年来对紫砂制艺的热情丝毫不减,养了两条爱犬已有十多年,闲暇时弄弄盆景,守护那一份天然的意趣……


董正红档案


高级工艺美术师


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一级技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


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第四届“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


宜兴市首届文明紫砂人


宜兴市正艺陶瓷艺术品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丁蜀镇“三八”红旗手标兵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