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作者:石一龙茶频道 更新时间:2022-09-02 17:31 阅读:288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写完九篇原创茶文,公众号“石一龙”已经有超过1200人关注,也收到了非常多的留言,我挑选了一些留言在这里和大家分享,非常感谢读者的支持。


江苏淮安读者王琨的留言问:“石一龙先生,您好;对于禅茶·佛法·灵性之间的联系或有何种联系?您怎么看,想悉听您的见解与看法。”


唐人封演《封氏见闻录》有记录北宗禅习茶情景,曰:“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宋禅师圆悟克勤于湖南夹山撰就《碧岩录》,号称禅宗第一书,并在著书立说之余聊得禅茶之道,据载,曾书“禅茶一味”四字赠予前来天朝参学礼佛的东瀛(日本)弟子荣西。圆悟此手书原迹现宝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漂洋过海的日本茶道亦由此源起“禅茶一味”之说。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正、清、和、雅”是当代禅门高僧净慧老和尚对禅茶文化精神的精准概括。禅茶所谓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赵州禅师“吃茶去”禅宗的这一段公案,在柏林禅寺里“禅茶一味”碑记中以“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记载之。 “禅茶一味”,即修禅与吃茶同味,或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么禅茶、佛法、灵性三者也是一味,还是各有甘滋?众生载德,但世人各有活法,若要晓了,每味还需自己去尝。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天地于人有好生之德,生而为人,经历万般苦厄,于生活之间悟道得道,是自身的漫漫修持之路。谈禅茶,即见“禅茶一味”,以禅入茶,其实是从喝茶觉苦、思苦、淡苦、回味苦开始的,喝茶的淡泊、宁静、闲适等体验,总能令人与起惊涛骇浪过后归于平静、平淡的生活感悟联系起来。这种体验与人的高低贵贱无关,世人皆可享,算得众生平等,而众生都能品茗想禅,日省其身,这就叫小德川流。


至于佛法,可学、可授、可参、可悟,是人在天地间立命立心的明道之本,一个人生而悟道,参禅敬佛,积善成德,召唤来神明相佑,风兴雨兴,是为在世得道,懂佛法人间法。子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是说,灵性,授于天,成于修行,简单将灵性归智慧,倒不如归于德行,一个人在世修行而得的“果”,天授的灵性是不成熟的,没有根基,只有不断在世修行,攒够修为了,才能化灵性为德行,这叫大德敦化。所以以此观之,大象无形,藏于小象,洞悉纹理,万象俱生,禅茶、佛法、灵性皆有连理。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茶界鲁迅”与做茶的佛法》


一文发布后,茶友莲心馆主说:“石兄于茶敢说出自己的观点,能如实观照,值得钦佩。但文中所说‘佛法即是人间法,也即是做茶用心的法,源头就是你用什么样的心。在于做,只有做,怎么做,如何做。’此言不敢苟同。佛法不离世法,世善是佛法修行之基础,但世善并非佛法之终极。如同昆明是中国的城市,而中国的城市不仅昆明。至于古树、老茶或仓储,皆不过世法之列,自然科学或行业经验定会给出实际答案。”


善哉!尽美矣,未尽善矣。南堂示众云:“夫参学至要,不出个最初与末后句,透得过者,平生事毕。”佛法之所以为人间法,是为开众生法门,芸芸皆能修行川流。入世间法,出世间法。把佛法和做茶之法极目视通,是意欲立命于天地,立心于佛法,用慈悲(佛理、佛法、佛心)之心做茶,融入德行,使茶生禅意,有灵性,打动普茶网,与之发生跨时空的关系。


这与李太白“大块假我以文章”相似,于大块(即天地与在生万物)观道悟道得道立言以照亮他人,点燃众生灵性,这就是立德。禅茶、佛法、灵性(性灵)亦可以物观物,明心见性。世善确非佛法终极,但为佛法之始,这就是所谓的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只有上善若水,才能厚德载物,茶品才会厚重滋美,富有人性与灵气,这就是我以为可以引以做茶的佛法。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小刀崔说:“茶兼具烟火气和精神性,由茶入禅,是一个从生活到灵性,是登堂入室的过程。”然也,夫子也说“修辞立其诚”,诚在于心,在此处,于烟火气是立命于生活,吃茶即是某种生活修行,于精神性是立心于佛法,参禅于天地之间。立命是生活之始,立心是修为之因,二者循序,即是登堂入室的道。


唐晋先生评:“佛法为茶,禅茶为水,灵性为品。”《道德经》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茶生水之用,水生津之用,津可品,即生品之用。在此,佛法“引出万物”,融为一体,至善至美,倒也可如是说。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高中同学杨洁安则论说:“我觉得:没有直接关联,如果说有联系的话也是人们强加上去的臆想罢了。所谓禅茶:从字面理解为禅修人仕喝的茶或一种喝茶的过程,无需过度理解。我始终觉得茶就是茶,一种绿色健康饮料如以,无需强加给它太多的东西,让它失去茶的本质。佛法:佛学修的是人与心的一种平衡。我觉得佛学修的就只有一个字‘无’,无我无他,无过去无未来,何来佛法。灵性:世间万物皆具灵性,一草一木,潮起潮落,生死变换,自然规律,无需强加联系。”


同窗所论,分物而观,自得其理,若各自论之,所识亦与之有所略同,然“万物皆具灵性”之论却将其长论全部自行推翻,既然万物有灵,禅茶、佛法为何无灵?试问:一空门者席地参禅茶悟佛法而生灵性,这一场景如野云孤飞,流水潺潺,自然而然,有何牵强之处?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表弟江震说:“抛砖引玉,禅者,净心,茶者,心外之物,禅茶者心物相通、心物一元乃至心能转物。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禅茶只是渡河之工具。灵性,世俗的聪明及本性,无始妄想习气之所汇聚与展现,说是一物则不中(强为之名佛性)之体现。若能放下,一切法皆为佛法!”


表弟高论,大有可采之处。但以“灵性”是世俗的聪明和本性来解释,就显得格外肤浅了。在此可以聊作章节,供以本文立论立据。经过漫长的汉语演变发展史,现代汉语中的“灵性”一词在意义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性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天赋的智慧,聪明才智。”二是“指动物经过训练、驯养后具有的智能,智慧。”单看此二言,与表弟阐释有接近之处,但少了“教化”的结果的解释,这是一处值得关注的点。


反观古义,南朝梁沉约 《释迦文佛像铭》:“眇求灵性,旷追玄轸,道虽有门,迹无可朕。”灵性在此解释为精神,精气。更有特指对宗教的悟性的解释,如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自家叫做佛印 ,生来有些灵性,只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两鬓。”这就说明灵性一词本身就具有为参悟服务的功用,这直接反驳了“灵性乃世俗聪明及本性论”。当然,灵性还有其它如“灵魂”等引申义,可见,灵性一词并不世俗,反而有与生俱来的佛性和神性。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马占炜兄曰:“茶乃吸吮雨露、承接日月之精华天地性灵之物,日常品茗可减凡夫俗子平庸之气,渐而可安心静气外物可返照自我,养成反省思辨之良好思维习惯,进而可悟禅机,至于佛法则因人而异,必立坚志宏愿,坚韧,执着,正觉,恪守不渝,方可慢慢登堂入室,可窥佛法,天长日久,参透入世出世,见性成佛!阿弥陀佛。”


马兄所言,深得我心,万物生长,皆天地造化,茶禅、佛法(道法)、灵性有无关联,事在人为,在于修行,品茶参禅,凝以佛法、道法,茶尚生灵,何况在世为人,如前文所说,人生而为人,本来就是万物之灵长着,人的灵性各异,但都授于天,成于修行,与占炜兄所说同义,禅茶、佛法、灵性之所以融为一味,主要在于观物者(修行者),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只有超然物外慢下来,以物观我,反省思辨,弘毅正心,方能保灵性长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阿弥陀佛。


曲琴女士云:“有山必有寺,有寺必有茶,名山出名寺,名寺出茗茶,灵性、佛法、禅茶。”此说高古,自然而然,充满禅趣,好似画心为句,神妙至哉!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可说、不可说。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一个人的灵修就重在灵字上,是人灵性的东西,而不是我们肉体所看到的财色物等。它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产物,就是人真正的寻找到自己的本心的时候,人是非常安静的。安静了,以后包括身体的疾病啊,包括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并且回归到自我的本始的状态。佛法是让人寻找到人的本始的状态,而禅茶就是其中的一种途径,在喝茶中细细地品味茶的滋味,能够达到自己内心的那种平静的状态。


其实关于紫微斗数、周易八卦占卜的方法,实际它是灵修的一种外用。因为当你心里平静了以后啊,一切方向,一切道路,一切可能性,才会向你打开,向你合盘托出。有一个词极其有分量,也有深义,这个词是:宁静致远。


惟有宁静,远方和觉悟才能对你敞开!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答多位读者问:禅茶、佛法、灵性有何种联系?


(原文首发于2018年8月3日,转载需作者本人授权,评论联系即可。未经作者本人授权,转载必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