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尘封百年的普洱茶膏“国礼”历史

作者:贡润祥茶膏 更新时间:2022-08-28 19:24 阅读:970

伴随着云南茶产业的发展,普洱茶已然跃然成为云南的代表名片,但是人们对于近年来兴起的普洱茶膏,却知之甚少。同样是出身云南,仅仅多了一个“膏”字,为何就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呢?


这茶膏和普洱茶间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它一现世便彰显了尊贵的地位,就像普洱茶膏被博鳌亚洲论坛所青睐一样,连续五年获选为唯一指定的茶礼。面对一系列的疑问,今天我们详细的来解说一下,从唐朝开始溯源,来探寻茶膏的“国礼”之路。


掀开尘封百年的普洱茶膏“国礼”历史


探秘普洱茶膏的前世今生


茶膏兴于唐,据吴任臣《十国春秋》的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时,就有关于贡品茶膏进献的记载,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根据关于“茶膏”字样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些信息:在南唐,茶膏外部是用金丝线装扮而成的,并且产量非常的少,只有八枚。


到了宋朝,当时的制茶者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也是茶中的珍品。当时制作茶膏采用的是榨取的工艺,制茶者先把茶蒸熟,然后“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经过这些工序后就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成为了独立的产品。


掀开尘封百年的普洱茶膏“国礼”历史


到了明清,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当时的云南茶人自主发明了一种制膏的工艺,大概的方法是用柴火给大铁锅加温,即大锅熬制的方法,这种方法到现在仍然有部分的制膏企业在使用。但是,因为加工器具和条件非常简陋,所以导致制作的普洱茶膏品质不佳,只能定性为茶膏制作的“土办法”。


在清雍正和乾隆时,由于“土方法”制成的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和皇家饮用的安全性问题,于是当时的贡茶茶膏的制作交于宫廷的御茶房督造,并在制造的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当时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借鉴了宋代的“小榨去水,大榨出膏”工艺,采取了以玉泉山水为媒介,把上好的云南普洱茶先浸泡出汁,再通过花梨木为炭,一直温热保持在较为适宜的温度,以便茶叶的内含物质析出,再经过蒸干等手段,把浓稠的茶汁凝结成膏的工艺,所以皇宫制造的普洱茶膏在品质和功效上都是大锅熬制无法比拟的。


掀开尘封百年的普洱茶膏“国礼”历史


那么,皇家制成的茶膏口感与功效如何呢?清人赵学敏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曾评价道:“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由此可见,即使普洱茶膏历史悠久,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清,但由于制作方法的困难和作为皇室专享的养生佳品,所以一般百姓的是很难接触和了解的,所以并没有被大众熟知。


掀开尘封百年的普洱茶膏“国礼”历史


普洱茶膏:两个世纪“国礼”的对话


大概了解了普洱茶膏的来源历史后,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作为“国礼”的。早在1793(乾隆58年),茶膏就以国礼身份馈赠给大英国使团。后面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但是皇家的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也消失在了时光中。昔日的皇家茶品以及尊贵国礼也逐渐在茶圈中销声匿迹。


直到2004年,鲁迅先生收藏的三克茶膏以12000元被拍卖,才让普洱茶膏重回大众的视野。到了2012年和2016年,普洱茶膏更是被指定为博鳌亚洲论坛的茶礼馈赠世界的各国元首、政要和参会中外嘉宾,茶膏再次随迈向世界。


掀开尘封百年的普洱茶膏“国礼”历史


那么,作为云南普洱茶业的新兴之星,普洱茶膏为何能代表云南茶与世界对话呢?这就必须要从产品的品质说起了。


掀开尘封百年的普洱茶膏“国礼”历史


普洱茶膏能够成为“国礼”,是研发团队的数位匠人茶师,悉心收集整理了当年的御制的茶膏技艺,研发过程耗费了原茶30余吨反复的试炼,历时数十栽终于成功的复刻了清宫茶膏的秘制工艺,使得普洱茶膏得以重现与传承。


作为普洱茶膏的先行者,其自主研发的独创性技术——“常温仿生浸提技术”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也成为全国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加工茶企。


掀开尘封百年的普洱茶膏“国礼”历史


现如今,已形成集茶叶种植、茶饮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高科技茶叶深加工的茶企。销售网络也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30余个城市,以当代“国礼”身份,被赠予各国政要、工商界、学术界领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迈向了世界舞台,扛起中国茶行业复兴伟业的大旗。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