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禅茶一味,看似简单,真正读懂的人有多少?| 荐读

作者:茶眼看陕西 更新时间:2022-08-28 08:10 阅读:313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看似简单,真正读懂的人有多少?| 荐读


茶是什么?


饮茶不过两个动作:拿起、放下。


人遇不快,喜欢借酒消愁,岂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而在一盏茶的拿起与放下之间,却能看清几多人世间的分寸。


它让人静心定思,心境纯澈,这便是茶。


禅是什么?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凝神静坐,消除一切杂念妄想,获得一种智慧。


当心灵变得博大,便能恬淡安静,犹如倒空了的茶杯,空灵无物。


中国是世界茶叶发源地,也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质,受到了宗教体系的青睐。而与宗教的相结合,反过来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无形当中提高了茶的地位。茶与宗教这两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行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喝茶与“禅”的组合,总会让人感觉有点玄玄妙妙,高深莫测,似乎自己眼前的这杯茶好像也更“高端”了。


然而,什么才是“禅茶一味”呢?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看似简单,真正读懂的人有多少?| 荐读


《1》


中国是世界茶叶发源地,也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质,受到了宗教体系的青睐。


而与宗教的相结合,反过来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无形当中提高了茶的地位。茶与宗教这两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行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禅茶文化离不开禅的关照感悟,也离不开茶的人生日用。文化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正,清,和,雅”,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些朴素的情感。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看似简单,真正读懂的人有多少?| 荐读


《2》


茶与宗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修行之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


在道家看来,饮茶可以帮助升清降浊、轻身换骨,是最自然的养生好方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后来,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宗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的共通之处。


茶的品格是洁净,清雅,脱俗,历来为清修的山僧道流和品性高洁的雅士所钟情,他们从茶中感受到一种“明心见性”的意境。品茶的最高境界不是用口舌而是用心神去品味的。喝茶的要义是身无晦浊之气,心无鄙俗之念,清虚恬淡,和寂泰然,在“白瓷瓯甚洁”,“竹炉火初红”的精心烹泡中,自然升华出一种幽清的氛围,一种恬静和通达的心境。


可以说,品茶就是在随缘任化、反璞归真中品出一份清爽、一份平静。品茶,品的是自然,这种心无尘染的境界十分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曰:“不可说”,这是禅学的境界,也是品茶的意境。


禅茶一味,其实就是通过品茶领悟生活,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修为。


一曰“苦”


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就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


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这也是人生哲理。


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现代修为中的主要修为,只有“静”下浮躁的、不安定的心,才能真正的品出茶的味道、生活的味道。


佛教也主静,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茶道的本质就是从微小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人生哲理。


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四曰“放”


佛教修行强调“放下”,即所谓“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


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真性情。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看似简单,真正读懂的人有多少?| 荐读


《3》


“禅茶一味”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本来就有。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成佛,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意思是说: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和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能力。


释迦牟尼佛的话与六祖惠能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只要离开妄想执着,就能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能力,就是现成的佛。


茶虽然有一千多种,但其实都是一个叶子而来。茶的汤色、滋味、香气有几十种之别,都是茶自身所带的,并不是外来的。高明的制茶师傅根据其特点,利用工艺的差别,将其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成就一杯好茶。你能说,这不是禅吗?


第二层:知行合一。


中国的禅宗,是工夫与见地并重,注重身心行为的实证。


禅道就是崇尚自然,随缘任化,除去种种矫饰,返朴归真。能静心地品尝来自山林,承大自然阳光雨露滋润的茶的清苦幽沁,自然能细细品味与宇宙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了。


日本的茶道注重严格的程序,讲究环境氛围和仪式,刻意去设置和追求超脱的意境。而中国古代文人品茗,则更悠然潇洒,超逸率真看上去与日常生活完全融为一体,随意自然,但从本质上更合“饥来即食”,“困来即眠",返璞归真的禅意。


茶是什么味道,要自己喝了才知道,别人也不能替代。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看似简单,真正读懂的人有多少?| 荐读


《4》


作为新时代的喝茶人,怎么理解“禅茶一味”呢?


禅宗有颂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南泉普愿也曾就赵州所问的“如何是道?”答曰:“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嚥中;道,亦在生活中。道,无所不在茶道是禅生活化的表现,也就是“茶”、道”合一,以茶人道,从生活中去体会禅;以道道人茶,将禅落实在生活中。


近世佛界名人赵朴初为了这桩禅门公案,特别题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干偈,不如吃茶茶去。”这首诗脍炙人口,也从另一种角度阐释了“吃茶去”的公案。自斟自饮,不为超脱面超脱,不为清高而清高,正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一句“吃茶去”,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所谓的禅心,就是平常心,千言万语,不外乎“吃茶去”,这一句“吃茶去”,也就是从日常的吃茶吃饭中,寻求自觉。所以不管是已经来过的、不曾来过的,或是发问的,都该自己从吃茶中找答案。吃茶去,是平等心,平平淡淡,一切圆满。超越一切悟与未悟等差别相,大家欢欢喜喜,自自在在,喝一杯好茶。


有人这样形容茶与禅:


遇水舍已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看似简单,真正读懂的人有多少?| 荐读


禅茶一味,离不开人文日用,离不开烦恼琐事。更离不开自己由此了悟,而进入清净自足的境界。禅茶一味就是需要我们用佛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的道路,转化人生中不足的部分。禅茶一味,心有花开,方能岁月静好。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


读懂它的人有多少?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看似简单,真正读懂的人有多少?| 荐读


点击上图二维码购书


关剑平、释光泉主编的《禅茶--礼仪与思想/禅茶文化论坛丛书》分为仪式与思想、清规与茶礼、茶文化与文学、茶文化资源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了从本膳料理到怀石料理及其禅宗思想、茶与“罗汉供”、清规考述、“茶”与“禅”在唐宋诗歌中的流变、宋代僧人诗歌中的饮茶生活、佛教三论宗祖庭南京栖霞山的茶文化遗产等。


目  录



前言


仪式与思想 从本膳料理到怀石料理及其禅宗思想 茶与“罗汉供” 灵峰一滴水,信可矢千秋 ——蒲益智旭大师的茶事观 清规与茶礼 清规考述 禅宗孝亲思想及其茶汤礼仪的应用 ——以《敕修百丈清规》为中心 禅与茶文化空间的初步研究 ——以僧堂为中心 《大鉴清规》的吃茶与茶礼 一四月十六日库司特为首座大众茶分析 茶文化与文学 “茶”与“禅”在唐宋诗歌中的流变 宋代僧人诗歌中的饮茶生活 茶文化资源 佛教三论宗祖庭南京栖霞山的茶文化遗产 试论茶道成立之前的日本饮茶礼俗及与茶道的关联 附录 第六届禅茶文化论坛研讨录音资料 后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