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科研成果:科学.转化医学,自然通讯等顶级期刊这样说

作者:茶界小学生 更新时间:2022-08-16 06:46 阅读:678

早期,茶叶就是作为药用。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叶的第一属性就是健康。


但过往的说服逻辑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论证,要用科学研究成果来推动茶叶健康深入人心。


过去的一年,茶叶科学与健康研究有哪些重大成果呢?


今天的文章,就来聊聊3个重大科技进展。


01 特制绿茶调控小鼠和猴血糖


时间:2019年10月


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科学·转化医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叶海峰研究员团队题为:“A green tea-triggered genetic control system for treating diabetes in mice and monkeys”的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工作中报道了通过“喝茶”方式调控基因表达或者细胞功能的精准控制系统,为人工定制化细胞疗法转化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科研人员利用合成生物学理念设计、开发了能被茶叶代谢产物原儿茶酸(PCA)调控的基因表达控制开关。该PCA控制系统灵敏度高,小鼠口服定制的浓缩绿茶,即可调控植入小鼠体内的定制细胞表达分泌报告基因或治疗药物。


茶叶科研成果:科学.转化医学,自然通讯等顶级期刊这样说


最令人兴奋的研究是,团队设计、构建了PCA控制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表达的人工定制细胞,并将定制细胞通过微胶囊包裹技术分别移植到糖尿病模型鼠和猴中,最终实现了通过口服PCA或者口服定制的浓缩绿茶调控降血糖药物表达释放,维持动物体内的血糖稳态。


茶叶科研成果:科学.转化医学,自然通讯等顶级期刊这样说


虽然绿茶调控的基因表达控制系统转化为实际应用还有待解决一些问题。


但总的来说,该研究中所构建的调控式基因编辑装置、药物的精确输送以及绿茶调控的定制化细胞治疗方式将会推动可控人工定制化细胞治疗进入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02 普洱茶降脂机制的研究


时间:2019年11月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了由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转化医学中心主任贾伟教授及团队完成的关于普洱茶降脂机制的研究,题为“Theabrownin from Pu-erh tea attenuates hypercholesterolemia via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metabolism”。


茶叶科研成果:科学.转化医学,自然通讯等顶级期刊这样说


注:贾伟教授


该研究证明了普洱茶及特征性组分茶褐素可调节肠道微生物,最终达到改善血脂和肝脂稳态的作用。


贾伟表示,与绿茶、红茶等未发酵和半发酵茶相比,发酵的普洱茶含有更多的茶褐素,而这也是能降低胆固醇的关键成分。


本次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采用普洱茶进行了动物和人体相关试验研究。在人体实验中,13名男性健康受试者进行一周的标准饮食,之后每天饮用普洱茶,持续4周,结果发现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动物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深入机制研究证明:普洱茶能显著降低受试者肠道菌群的胆盐水解酶(BSH)活性,从而使得回肠中结合型胆汁酸水平升高,进而抑制小肠FXR- FGF19/ FGF15和肝脏FXR-SHP信号途径调节胆汁酸合成代谢,增加肝脏中的初级胆汁酸合成和胆固醇到肝脏的反向运输,并增加胆汁酸从粪便中的排出,从而降低肝脏胆固醇,达到改善血脂和肝脂稳态的结果。


本次研究的创新意义,将普洱茶与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联系起来,解释了普洱茶降低胆固醇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胆汁酸合成的机制。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动物实验验证,首次阐明了茶褐素是普洱茶中降低胆固醇的主要活性成分;提出普洱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FXR信号通路,共同调节肝脏的胆汁酸替代途径合成酶CYP7B1的新机制,首次提出FXR在细胞核、细胞浆的差异性分布是其调节胆汁酸合成酶的关键;探究了普洱茶对于脂肪酸的代谢、能量代谢以及糖代谢的调节,也为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茶叶科研成果:科学.转化医学,自然通讯等顶级期刊这样说


但贾伟强调,普洱茶对于降低胆固醇的机制已经较为清晰,但它显然不能替代药物。作为一种传统饮品,可以将饮用普洱茶融入到日常生活,作为维护健康的一种方式。“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病的管理很大程度上需要日久天长的管理,饮用普洱茶是种很好的选择。”


未来,该团队还将继续发力普洱茶对于降低甘油三酯和降糖的机制研究。


03 茶与心脑血管疾病


时间:2020年1月


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中国科学院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团队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题为“Tea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The China-PAR project ”文章。


该研究显示:经常饮茶能够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发生风险。


该团队自1998年以来,从中国15个省份的中国ASCVD风险预测项目(China-PAR)中招募了100902名普通中国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参与者没有心脏病、中风或癌症病史。他们被分为两组:习惯性饮茶组(每周三次以上),和从不或非习惯性饮茶组(每周饮茶少于三次)。在习惯性茶饮组中,有49.0%的人最常喝绿茶,8.0%的人常喝红茶,其余43.0%的人则喜欢花茶或其他类型的茶。


在平均7.3年的随访期间,该团队记录了3683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1477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死亡和5479次全因死亡。例如,50岁的习惯性饮茶的人与从未饮茶或非习惯性饮茶的人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可能性会延迟1.41年,预期寿命要长1.26年。


茶叶科研成果:科学.转化医学,自然通讯等顶级期刊这样说


与从未饮茶或非习惯性饮茶的人相比,习惯性饮茶的人突发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降低了20%,致命性心脏病和中风风险降低了22%,全因死亡的风险降低了15%。


茶叶科研成果:科学.转化医学,自然通讯等顶级期刊这样说


此外,该研究第一作者、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研究室王欣妍博士说:“我们发现,习惯性喝茶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较低有关。对于喝绿茶和保持长期喝茶习惯的人来说,这种有益健康的影响最为明显。


因为饮茶有益于健康的机制可能与其中富含的茶多酚有关。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压、血脂等作用。


各类茶叶中,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而在发酵过程中,茶多酚会被氧化,失去活性,导致红茶中茶多酚含量减低。另外,茶多酚在体内代谢较快,不能长期储存,因此需要长期保持饮茶习惯以从中获益。


后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茶叶产业也不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茶叶健康的科学研究都不是茶学高校和研究所主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茶叶产业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总体较为薄弱,提升潜力很大。


以茶学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中的地位来说:


2019年以前,茶学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在国家基金委发布的指南中,仅有林学科的经济林学子目录下设立的“茶树培育”,其他的茶食品、茶叶功能等科研项目只能从医学、药学、食品科学等分类中申报,无独立基金申请代码。


2018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制的《2019年度国家自然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发行,“茶学”明确归入“园艺与植物营养学”,成为园艺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并获得独立基金申请代码“C1504”


茶叶科研成果:科学.转化医学,自然通讯等顶级期刊这样说


2019年开始,“茶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拥有茶学研究二级独立代码“C1504”,并设立三级代码:茶树生理生态与栽培学、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茶叶加工与品质。


未来,茶学高校和研究所应该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上狠抓落实,大力挖掘茶叶的健康属性,助推茶叶产业发展。


国盛茶兴,除了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茶的健康属性也将让更多人受益。


注:本文有参考网络公开资料。


欢迎关注本文账号,后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