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作者:似清欢茶叶旗舰店 更新时间:2022-08-08 12:39 阅读:586

在博物馆中,藏着一种“可以喝”的古董,名为茶膏。


茶膏是因制茶工艺的不同而变幻出的一种形态,通过大锅熬制,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等不同方法,茶衍生出万物。


清欢茶记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茶膏历史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清。留存至今的藏品虽历经百年,仍不腐不坏。


唐朝


唐代,茶文化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出了位茶圣陆羽编撰了《茶经》,所以有了“茶兴于唐”的史学定论。


用茶叶熬制提炼茶膏的做法据说就是唐朝的发明,史载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就是指当时皇家茶膏里有个品牌叫“耐重儿”


清欢茶记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在唐朝时,茶膏以民贡的方式出现,指茶叶膏化。但是,这种“膏化”现象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只是仅仅让“膏”保持在茶饼的表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膏”。  


清欢茶记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宋朝


宋代,饮茶成风,著名的建盏就是伴随着宋代茶文化兴盛起来并名扬海内外的宋瓷品种。


宋代民间在茶坊茶肆里饮用的大多是“末茶”,就是把茶磨成粉再饮用。宋代宫廷用茶当然就比民间讲究多了,史料中最常提及的宋代顶级茶品牌当属“龙团凤饼”,但更高级的,是茶膏。


清欢茶记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宋人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


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其中最著名的品牌就是“玉蝉膏”,据说闻之有一种微妙的淡淡的清香。


宋徽宗撰写的《大观茶论》也有对茶膏品相的评价,如“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


清欢茶记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明朝


茶膏到了明朝戛然而止。


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看到宋元时期达官显贵们享用的龙团凤饼和茶膏的制作耗费民力,“一朝团焙成,价与黄金逞”,遂下诏停产,君民一体都饮用“散形茶”。


清欢茶记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清朝


可是到了清朝,宫廷对于茶膏的兴趣再度重燃。


清雍正时期,普洱茶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接受,人们开始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方法,采用“大锅熬膏”工艺土制普洱茶膏。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上改进出了“压榨制膏法”,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


清欢茶记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就像瓷器由官窑专门烧制那样,朝廷把茶膏的制作干脆收入到宫廷御茶房里了。


由于是皇家御用,自然就不计成本,品质追求上乘,于是制茶大师和工匠们不断地改进工艺,精益求精,使得清朝的茶膏质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直到此时,由普洱制成的茶膏才被载入《本草纲目拾遗》中,正式定名为“普洱茶膏”。


清欢茶记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普洱茶膏的历史,虽说这个正式的称谓在清朝时期成形,却是在时间的洪流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茶兴于唐”到宋朝,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制作手段,都为普洱茶膏的制作和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虽说唐宋时期的茶膏产品并没有延续下来,但却为普洱茶膏的生产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清欢茶记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也因此,到了清朝时期,这个独特的茶产品才真正拥有自己的名字——普洱茶膏,开启了属于清朝时期的普洱茶膏篇章。


清欢茶记 | 茶膏:跨越千年的陈香与时代工艺的融合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