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那些事:从架梯爬树揽擷到穿行茶园采摘

作者:潇湘茶客 更新时间:2023-01-29 14:40 阅读:748

茶在人工种植之前,多以野生乔木的形式存在,大的茶树高几十米,小的茶树也在五六米高,人们采摘茶叶,都要架起长梯,爬到树上去揽擷,或者是把茶树砍到,去干一些杀鸡取卵的蠢事。陆羽在《茶经》记载茶在“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史料记载,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为以茶叶富国强兵,竟令境内山民,砍伐高大的乔木茶树,每年强征茶叶接近三十万斤。北宋的《太平寰宇记》也有记载说:“泸州有茶树,夷人常携瓢攀登采茶”。明代徐霞客的《滇游日记》说云南人采茶叶,“无不架梯升树者。”


茶叶那些事:从架梯爬树揽擷到穿行茶园采摘


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看到,古代南方,一直都有野生茶树可供采摘,但是采摘很麻烦,不是带着梯子攀爬,就是带着斧子砍树。不过,随着人工茶园的扩大,这种古老的茶叶采摘方法,就逐步被淘汰了。


和野兽驯化成家畜一样,从野生茶树到人工栽培的茶园,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茶叶那些事:从架梯爬树揽擷到穿行茶园采摘


人工栽培的茶,自古以来,都被称之为园茶。最早的园茶,出现在殷商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关于人工茶园最早的记载,来源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据他在《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打败殷纣王,建立周朝后,分封天下。其中一位宗亲被他分封到巴国(今重庆、湖北、湖南结合部)做了巴王。巴王按例要向周天子朝贡,所朝贡品,凡巴地土产,尽在其内,按《巴志》所言,“上植五谷,性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方蒻、香茗”。这里的荼,即后来的茶,而园中的香茗,指的则是人工栽植的优质茶叶。由此可见,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驯化野茶树,有了人工栽种的茶园。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茶叶,主要功能不是供消暑解渴之用,而是用在祭祀和医药方面,所以并没有得到大的推广,南方百姓要吃茶,主要依靠对野生茶的采摘,而且在吃法上也是以干嚼为主。他们在野外干渴之时,总是顺手采摘茶叶嚼食解渴。这种采食野茶,嚼以生津的解渴方法,在南方某些少数民族中,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时候。清同治八年(1869)《芷江县志》载钱塘吴懋《明山茶记》,说芷江明山中的茶叶,“饮之能解渴,樵夫牧竖及往来行人,渴取生叶嚼之,便凉沁心脾。”


茶叶那些事:从架梯爬树揽擷到穿行茶园采摘


把茶作为解渴提神饮料进行人工栽培的第一人,是一个名叫吴理真的人。吴理真生活在西汉时期,他是四川名山人,原在甘露寺出家。《四川通志》记载,有一年,他携带七株野茶树苗,来到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在蒙山之顶上清峰进行人工驯化栽种,培植出的茶树高在一尺上下,不枯不长,品质优异,被人称为“仙茶”。所以吴理真也被后人视为“茶树之祖”。


茶树驯化成功后,先是在西南一带寺庙道观中得到普及。这是由于和尚道士们,坐修戒酒,需要喝茶提神,故而他们可以食无糜而不能饮无茶,因此各道观和寺庙,都有开垦茶圃,种植园茶的习惯。以致现在,在西南各地唐代以前的寺庙道观遗址,仍然可以见到一些老茶园的痕迹。这些都是和尚道士开辟人工茶园的有力佐证。


在和尚道士的影响下,信徒门也纷纷效法,开始人工种茶,人工茶园于是在南方得到普及。园茶市场亦逐渐形成。东汉王褒在《僮约》里就讲述了他和家奴便了签订劳动合同的趣事,其中就有要求便了须承担去武阳(今四川彭山区)买茶和客人走后收拾整理茶具的内容。


茶叶那些事:从架梯爬树揽擷到穿行茶园采摘


到了唐代,种茶之风更甚,影响更广。例如湖南西部的沅陵县,在两晋及南北朝,中原大南迁避乱时,各大山头,宗派林立。本土道教亦根据道巫的需要,在祭词咒语中随意加引佛教各派经文,弄得佛道相杂,与巫难分。唐贞观二年(628),李世民下旨,在酉水和沅水汇合处的沅陵县城西麓虎溪山修建龙兴讲寺,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佛教传播人才。寺院落成,以茶叶装藏,僧人在寺院外荒坡开辟僧茶园栽种园茶以供寺院用度。后来沅陵境内佛教寺庙遍布城乡。均效法龙兴讲寺,在寺庙周围开辟茶园,解决饮茶之需。香客信徒,上庙拜佛,也多以茶叶作贡品。民间传说,龙兴讲寺每遇新修佛像,皆以茶叶为装藏。1960年代中期,寺庙佛像被作为“四旧”砸烂,龙兴讲寺每座佛像肚中,的确都装满了茶叶,可见传说不虚。


中唐时,因为陆羽著《茶经》,使得全国各地的人都开始知道饮茶这件事了,茶叶的需求量,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家,皆大幅度增长,出现供不应求的景象,于是人工茶园得到快速扩大,野生茶退出了茶叶市场。茶叶采摘方式,也从过去的架梯爬树揽擷演变为今天的穿行茶园采摘。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