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茶具之云南建水陶

作者:阿斌 更新时间:2022-11-02 14:36 阅读:253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


因产于公南建水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吕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建水古城北郊有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碗窑村。


碗窑村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后人只知道这里世代以陶瓷为业,村落由制陶而生。


村子身后的红土坡由东向西绵亘数里沉寂着大片行迹清晰的占窑遗址和堆积如山的陶瓷残片在1953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两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内


传统制泥方法是:将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别捣成粉末,筛弃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这时的泥料已经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


由于泥料的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浆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大型器件。


也因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细微雕刻填泥和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这便是建水紫陶与其它含砂陶器最本质的区别。


建水紫陶的坯土


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的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


“残贴”便是将在陶坯上施泥为彩的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


残贴的做法是: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过五六块,少则两三贴,让观者心随神移,浮想联翩时至今日,建水制陶仍固执地沿用着数千年前发明的制陶工具,在简陋的陶车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


拉坯是整个制陶过程大师级地位的环节,因为同一种器型的典雅与娴俗、雄浑与小气,都是源于拉坯时的微厘之差。


建水紫陶的魅力


在于其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制勒痕与纤毫圆劲之间的对比融合。


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立刻将湿润状态下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并无刻石般线条自然崩裂的糙刺边沿。


然而,妙处在于,刻模经填泥、修坯、风干、焙烧、分次打磨抛光以后,线条居然呈现出好似经千年锈蚀风化而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气的天生古拙。刻工艺人多为女工,且大多不谙字画之理,但她们对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区别于其他陶品的特色,生产工艺上采用无釉磨光,即坯体不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


一旦敲击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实为“陶坛秀”。


使用先粗后细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细砂石打磨留下的拉丝,最后用鹅卵石抛光,细致复杂的过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体被磨出了镜光,其细润的质感和光泽的变化,会令你在反复展玩之中爱不释手。


一件上好的作品需要经过七八道工序。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列装饰用品等。


建水紫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色调为红底白花和黑底白花或白底红、黄、蓝花等。


装饰上采用刻划雕填,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


画面用笔潇洒,刀法流畅,无论刻划飞禽走兽,还是花草鱼虫,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


建水紫陶以其卓尔不群的气质和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