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能否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富民产业?

作者:徽羽茶业储志朋 更新时间:2022-10-25 03:42 阅读:519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讨论起来也很复杂,但是作为茶从业者来说,我们需要切实考虑这个问题。茶叶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手段?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如何让老百姓更好地在这个产业中持续赚钱?在赚钱的过程中又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这是一套持久长效的解决办法。茶产业如果能兴盛对中国农民有更好的收入提供了现实的样本。2020年,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中国茶从业者有7000万人,其中茶农就有2600万。采茶工有330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那我们该如何发展茶叶产业?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思考。


茶叶,能否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富民产业?


通盘考虑,差异定位


现如今的茶产业进入一个怪圈,只要哪个茶业好卖,就赶紧仿制什么茶,最典型的就是西湖龙井茶和安吉白茶。浙江在产业发展布局上相比较其他省份来说,要走得远一些,由于西湖龙茶的中外驰名,也使得全国很多地方都争相模仿这款茶,导致市场大部分的市场都有所谓的“西湖龙井”,由于消费者辨别能力有限,很多人花的是西湖龙井茶的价格买的却是有着仿制的龙井形的茶叶,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而且使得真正的西湖龙井难以售卖,最终形成“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那西湖龙井的前车之鉴,对我们其他茶叶的发展有没有启发作用呢?我想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茶叶,能否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富民产业?


发展自己的品牌,重新树立茶叶的差异化。争取发展区域性的茶叶品牌,小众茶也有当地市场。在没有形成品牌化之前,努力做好本地的市场。


从茶类上钻研,找到适合全国性的茶类品种,不能单一地以绿茶为主要市场,应该重点考虑黄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的发展。找到适当的结合点,深度分析市场,加大对某一类新茶类的持续性投入。比如:福鼎白茶的白茶类,2015年全国只有2.2万吨,到2020年达到7.45万吨。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长,然而很多省份依然还在做价格竞争,没有把重心放在茶类的调整和改革上。从2015年白牡丹的价格不过几十一斤,现如今好的品质的白牡丹需要几百一斤,随着时间年份的增加,白茶的价格依然持续上升。白茶,乌龙茶的市场份额在未来还会持续攀升。


做好茶树品种的地方保护,适宜本地的群体种,才能制作出有别于其他茶叶的特殊茶。最近几年有很多地方政府大力引种其他地方优质的茶树品种,反而忘记去寻找和开发笨的原生种,导致全国很多地方都是福建的茶树种或者安吉白茶的白叶一号,群众的无序引种导致产业的雷同性增加。对本地茶叶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起到了制约作用。很难在市场的竞争中体现出优势。


茶叶,能否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富民产业?


茶叶如何富民?我觉得政府政策很重要


首先建立统一的政策,自上而下,不能朝令夕改,想到什么就制定什么政策,或者其他地方有什么好政策就跟着制定什么政策,这不仅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方针政策,也使得老百姓没有头绪。


政府应该从茶园的管理到茶叶市场的规范再到销售方式的改变,都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方针政策。不能还有着先富带后富的陈旧思想理念。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已经告诉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所以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公平,要合理,不能把优惠政策还给那些龙头企业,这已经不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了。制定政策要顾全大局!


要建立数字化的市场分析,不能安吉白茶火,大家都去做安吉白茶。要做到局部的统筹协调,其实不难,很多地方政府的农业部门制定的政策都是上传下达,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安排。远离群众,本本主义的思想我觉得应该要改,不改很难推进茶叶的富民化。


提倡科技制茶,着力培养年轻制茶师


很多地方的茶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主要是没有好的制茶师傅,甚至有很多地方的制茶师傅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也有很多制茶师傅并不懂制茶的理论,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做茶,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单凭经验很难在现如今的社会赢得竞争力,既要大力发展科技制茶,又要静下心来,培养更高的优质制茶师傅,不仅要懂经验,还要懂理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茶叶。在这方面福建的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要培养制茶师的年轻化,更多注重与市场的契合度。远离市场,就是远离致富。人才建设是我们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很多茶区制茶工人有很多,制茶师傅却是很难得。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上应该着重考虑人才的培养,做好这个产业人才的“服务员”。


茶叶,能否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富民产业?


最后,我希望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对中国农民的收入提高贡献自己的GDP。正如安吉县的那个招牌“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让更多的茶从业者在茶产业上发家致富。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