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作者:紫砂之家官方 更新时间:2022-07-20 23:03 阅读:538

有人前半生打磨岁月,换来后半生惊艳时光;有人不为争名,只为传承匠艺。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十年如一日,以生命有限的认知,扩张无限的探索。紫砂匠人——陈丽英,多年来燃膏继晷、兀兀穷年,在紫砂的五色土上探索、徘徊、飞翔,她破茧成蝶,回归本真,以自己的不俗才情,在郁郁苍苍的陶都紫砂土地里默默耕耘。今天我们来听她的故事:


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陈丽英老师


陈丽英老师艺术访谈录


主持人:各位壶友晚上好!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陈丽英老师作客我们的紫砂之家直播室,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做一个紫砂艺术访谈。


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采访现场


1、主持人:陈老师,您从艺近三十载,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紫砂作品。请问,您是何时开始从事紫砂创作?


陈丽英:从小生长在黄龙山脚下,这也许是我这辈子注定要与紫砂相依相伴。1988分配进入陶瓷单位从事工艺成型、设计制作工作,到九十年代开始从事紫砂制作工艺。


2、主持人:老师师出名门,还多次进入高等学府研修,还参加了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您能谈谈您的师承脉系和学习创作生涯吗?


陈丽英:九十年代初涉紫砂,我跟随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永成老师学习紫砂传统工艺制作,期间在宜兴紫砂工艺厂锦达陶艺研究所工作了六年,从事制壶、造型设计制作。2000年初,当时相关部门逐步恢复职称考级,我们当时只是把制壶当作生存的方式。在胡老师的提点下,于08年一步破格晋级为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从艺从师,多年后,正式师从顾景舟门派、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元明老师,学习花器造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制作。


在徐老师的指导下,于2015年晋升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除了跟师傅学习手艺,也常常请教师公徐汉棠,一一破解制作中的疑难,受惠于师门的秘技传授。在日积月累的修炼中,从未中断学习与研修。从南师大工艺美术专业,到2014年清华大学陶瓷艺术高研班、再到2017年同济大学的非遗研培,旁修书画篆刻文学,一切对紫砂创作有益的学习机会都珍惜、认真并执着。从中,也提升了自己对紫砂艺术的新的认知高度,文心抟壶,形随物赋,思路在器物上定格,创作也得益其中。


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师公徐汉棠指导制壶技艺


3、主持人: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老师从追随胡永成老师学习谨遵传统光器制作,到师从徐元明老师学习花器传统与创新的造型创作,期间应该是经历了不少艰苦,得到了不少磨砺。请您介绍一下个人的创作风格、及对紫砂艺术的理解。


陈丽英:二十几年的制壶生涯,几乎是我这大半生的全部。对传统的敬仰,对现代艺术的心仪,让我总是在经典中流连游走,却也往往在创新的道路上迷惘。光素器、筋纹器方器、花器皆有涉足,极简优雅的光素器久看不厌,花器又令人着迷。所以两者皆是我所爱,尤喜线型优雅灵动的器形,间或点缀装饰些许堆塑或书画篆刻。对紫砂艺术最深的观点,就是应该秉持一颗执着的“工作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对它永远充满热情,它将带你走到难以置信的远方!”只有带着如此的情怀,才会投入,才会勤奋,才会执着,也才会有所积累。所以,紫砂工艺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任何捷径,都抵达不了。


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采访现场展示作品


4、主持人:老师创作的作品既承沿传统,又新意大方,常常由曲变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灵动儒雅的形体,于动静虚实之间幻化出端庄古朴之意。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金银奖,并获得省级博物馆永久珍藏,部分作品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代表作品,以及创作来源。


陈丽英:唐代画家张璪曾经提出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著名的艺术创作理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转化成艺术的美,这一转化过程,与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从初起的摩古,到后来的创作,我始终听从内心的感悟,将无形到有形,将平面到立体,把思维转化到物象。中间也经历了很多失败。陆续代表作有《蝶系列》、《溯洄系列》、《阳羡红系列》,单品《君竹提梁》、《桃叶渡》、《龙柄鸡首壶》、《炫》、《礼觯》、《十亩之间》、《六方井栏》等等。


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陈丽英老师作品展柜


其中:《蝶系列》为喻自号“砂蝶”而创,单品有《蝶恋花》、《斑竹砂蝶》、《玉蝴蝶》等以蝶与花等素材创作,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并获得全国性行业金奖。


《溯洄系列》,题材取自诗经中的句子“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即:逆着河流的道路往上游走。顺流逆流,皆心向往之,即有从之,意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企慕和执著追求。作品有《溯洄·律》、《溯洄·汲》,皆为茶器组合。


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溯洄·汲》


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溯洄·律》 编号:37093


原创《阳羡红系列》,是一款以茶叶、茶枝、茶果等茶元素造壶的茶题材壶型。采用天然红泥原矿色调与红色茶汤色相吻合,壶身以整片的茶叶相合,飘逸而富有张力,壶盖巧取小片的茶叶覆盖而为,茶果作足,茶树枝作提把,翻转上扬,整体灵动独特,清新自然,视觉触处,甚有冲击感。尚未提壶,便似茶香扑面,颇有田园气息。以茶的外形元素创制,内蕴茗茶,内外皆修,天人合一,将阳羡红茶与紫砂艺术相结合,壶即是茶,茶即是壶;壶映茶影,茶恋壶真。这便是爱茶人的最纯粹的壶之趣!系列作品作为同济非遗研培中心优秀作品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并受到中央领导人和上海市委李强书记等观摩指导。


无论是摩古传统还是文心入壶的创新,遵循的规则,都是前人的经验,不凭空而来,不矫揉造作,深知无根即无造,让作品在经典的文化中滋养成长,是我创作的真谛。


5、主持人:请您讲述一下追随恩师学艺比较难忘的故事以及这个过程中受到的启发,可以根据具体壶来讲。


陈丽英:今年六月底,我师门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手工研讨会:“徐门紫砂,薪火相传”暨徐元明授徒三十周年紫砂技艺交流研讨会。这场手工技艺盛会与往不同的是,徐门子弟全部按当场下发的图纸施工制作,这对长期以来行走在紫砂圈的弟子们是一场真正的全手工技艺检验,也是徐元明师傅对弟子们的一次重要拉练。竞技课题是三选二,一是师公徐汉棠下发的传统款图纸“景舟式掇只”,一是师傅设计款图纸,一是自我创新款图纸。无论哪二款都必须在五天内完成。从初识新器到分析图纸到制作工具,再到实践操作,这中间时间非常紧张。包括现场除了自己制作,还有机会观摩学习师傅师母师兄师姐们的手法,确实是一场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师傅徐元明指导制壶技艺


其中,我有选做了自己的一款创新款。在拍打身同时,因过分追求壶身的S形,误将身桶拍得过高。这时候师傅过来看到,指出身桶已不适合原来的提梁创作构思,必须全盘修改。而当时我已将口盖做好,根本来不及重新制作了。面对做好的步骤,又不能继续下去,我呆住了,看着别人紧锣密鼓地制作,心里紧张又惶恐。原来对这个作品是胸有成竹,本是按图施工,现在再临时起意,这个作品肯定废了,心里着急差点要哭,觉得师傅是在给我出难题。


这时师傅走过来,一边严厉地责备,一边解说壶型的造型变化,如何对应不同的线型搭配不同的壶嘴壶把,并亲自动手演示,还特别教授如何修改设计中的欠缺,令我茅塞顿开。我连夜赶制了这个新的作品,尝试了自己从未涉猎过的手法,突破了原本局限的眼光,真是长一技而路宽一筹。过后仔细想想,师傅虽严厉,但是他精于专业并解惑弟子,确实是非常难得,唯有感恩。


6、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近期新作以及创作理念。


陈丽英:近期的新作有《十亩之间》、《无柿即安》。《十亩之间》思路来源于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如果说《国风》是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那么紫砂中的花器便是同谱。此壶勾画的是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取《诗经·十亩之间》作为壶名,以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作心情描摹作者成就此壶的心境。段泥作壶,似夕阳暮色中,瓜果蒂熟。成熟的丰收,仿佛一曲优美的旋律,袅袅回旋。整体以柔美轻松的曲线与贴花,表达愉悦的心情。


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十亩之间》 编号:67000


《无事(柿)即安》思路来源于师傅徐元明老师的设计图纸。造图施工,是紫砂创作的根本,也是锻炼一个紫砂匠人的功力体现。师傅标准的测绘图纸,抽象的堆塑线条,让人必须严谨比例造壶,又令人展开遐想空间,循以传统又不拘于传统,思维造物,无限空间。


访谈录|她破茧成蝶,文心抟土,只为做好这把壶


7、主持人:老师除了制壶,还是宜兴民进会员,宜兴作协会员。有多篇专业论文在行业刊物发表,听说老师爱好文学,多篇散文在文学刊物杂志发表并获奖。我有看过您的文学作品《黄龙山安静绽放》,获“老宜兴”征文比赛二等奖,非常优美也非常感人。请您谈谈个人爱好及对制壶的影响。


陈丽英:说实话,个人喜好很多,但并不深泛。喜静,喜思,喜发呆。然而作为一个紫砂人,发呆也是一场奢侈。爱好文学,音乐,书画茶艺等。艺术的美令人神往,也带来对紫砂创作新的认知。文学与紫砂的渊源,很多典故触动创作的新思。茶艺与紫砂,让我深究了紫砂实用性方面的改进。书画与音乐,也皆在我的砂壶作品中有切合,相美相和。所谓“文为心声,画为心境,壶为心语”。专业与兴趣,相得益彰,忙时独自伏案工作,闲时与友谈茶论道,难得也有投入山川大地,如同小儿般欢娱,人生如此,简单也是乐。


主持人结束语:紫砂以其独有的人性之光,温暖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长期以来,陈丽英老师秉承“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宗旨,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每一次深思熟虑,在壶上处理得都是那样漫不经心,却处处与内心有关,处处与人性有关,处处都留有时光的痕迹。在陈老师灵巧的双手里,砂泥经过捶研、抟炼,经过水与火的交融,华丽转身。随着时间的抚摸和香茗的浸润,便逐步还原出内敛的光彩。这种光彩是含蓄而动人的,是沧桑而淳朴的,它把人的思绪引到很深,深到矿床之内,深到地层深处。感谢陈老师,让我们在这美好的夜晚,经历了一次动人的紫砂时光之旅。陈老师为紫砂艺术奉献了最灿烂的年华,相信在接下来的创作道路上,作品愈发璀璨夺目,吸人眼球!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