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段“下南洋”历史,能帮你解开六堡茶的消暑祛湿之谜

作者:六堡茶微刊 更新时间:2022-08-31 13:03 阅读:665

六堡茶过去以出口为主,是著名的侨销茶。而说到六堡茶的出口历史,离不开茶船古道,并且与那段“下南洋”的历史密不可分。因为根据查阅一些历史资料和《茶船古道》这本书籍发现,六堡茶风行东南亚,正始于清代中后期华工“下南洋”风潮时期。


或许这段“下南洋”历史,能帮你解开六堡茶的消暑祛湿之谜


茶船古道线路示意图


南洋:是明清时期中国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它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明清时期,大量的华人为了躲避战乱、谋求生计,漂洋过海涌入南洋定居,俗称“下南洋”。当时下南洋的华人主要来自两广、福建、海南等地,他们把家乡的茶文化也带到了南洋,也正是他们,让茶船古道的境外延伸线坚实而长久。因此,至今当地很多华人依然都保留着喝茶的习惯。


或许这段“下南洋”历史,能帮你解开六堡茶的消暑祛湿之谜


华人向东南亚迁徙的大致方向


据《东南亚简史》记载,17世纪以后,西方殖民势力陆续在东南亚开辟商埠,为出口贸易服务的矿山、种植园在18世纪中期以后迅速增加。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为此,西方殖民国家纷纷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各地设立招工公所,鼓励甚至诱骗华人应募者订立契约,前往东南亚参与开发,有的洋行、公所还通过雇佣客头(劳工头),使用欺骗甚至绑架手段掠卖华工。与此同时,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国各种战乱和灾荒频繁,大量闽粤地区的民众迫切希望向外求生,于是出现了华工“下南洋”的海外移民潮。《华工出国史料汇编》《香港经济史》等资料明确指出,1851年至1873年,经澳门和香港运出的苦力华工超过50万人。


或许这段“下南洋”历史,能帮你解开六堡茶的消暑祛湿之谜


清末年间,木船在西江上运输茶叶等货物,船舱里的竹箩和麻包箱清晰可见。(网友“一个萝卜一个坑”提供)


或许这段“下南洋”历史,能帮你解开六堡茶的消暑祛湿之谜


1902年,在香港,远处一艘货轮即将出发。网友供图


在1951年版的《中国茶讯》也有这样的记载:“旧时粤商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出口港、澳。六堡茶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分销南洋怡宝(怡保)及吉隆坡一带。”


由于南洋当地气候湿热,很多华人感到水土不服,尤其是锡矿里的工人,他们经常头顶烈日,膝盖以下长期浸泡在水里,容易中暑、得风湿病、发瘴气。而来自两广的人却不太容易得病,这是由于他们带去家乡的六堡茶,起到了祛湿降暑、调理肠胃的作用。而正是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他们用无数个亲身经历,验证了六堡茶的祛湿效果。


于是,六堡茶在南洋地区逐渐流行起来,需求量逐年递增。六堡茶也因此成为了我国著名的侨销茶。


或许这段“下南洋”历史,能帮你解开六堡茶的消暑祛湿之谜


或许这段“下南洋”历史,能帮你解开六堡茶的消暑祛湿之谜


琉琅女双脚泡在水里,正在洗锡


或许这段“下南洋”历史,能帮你解开六堡茶的消暑祛湿之谜


20世纪初期,在南洋地区从事甘蔗种植的华工,饭罐与装盛六堡茶的茶桶,是他每天上工的随身标配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内忧外患加剧,战乱连连,灾荒不断,而东南亚社会经济相对稳定,种植、采矿等传统产业和铁路、航运、制造等新兴产业均获得发展,急需熟练劳工,于是,中国东南沿海民众“下南洋”的风潮再起。据《华工出国史料汇编》记载,1920年至1940年间,两广地区前往南洋的移民超过300万人。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延伸线的输出再次得到强化,1937年编修的《广西特产物品志略》称,“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


或许这段“下南洋”历史,能帮你解开六堡茶的消暑祛湿之谜


解放初期,茶农茶贩把茶叶挑到苍梧县六堡供销社的收购部交售。(网友“梧州人”提供)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迁往东南亚的华人大幅减少,且主要集中在城建与采矿领域,在茶船古道面向加里曼丹和印尼棉兰地区的延伸线上,销售盛况再也无法重现。


新中国成立后,“下南洋”风潮彻底画上句号。不过,六堡茶已经随着茶船古道海外延伸线的输出,遍布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国茶讯》称“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酷爱饮用六堡茶”。直到如今,六堡茶在东南亚地区仍然备受青睐。在百年之间,出口南洋的六堡茶已融入到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各个阶层。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