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与“武夷岩茶”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从唐以来一直至尊

作者:南唐拾茶 更新时间:2022-08-27 07:17 阅读:836

现在许多人都把两者混为一谈,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我们现在所指的“武夷岩茶”是特指武夷茶发展到18世纪中叶之后,生产于武夷山特定区域的、乌龙茶类的武夷茶,而在1000多年的武夷茶史中,因为生产工艺、社会需求等等的不同,武夷茶曾以蒸青团茶、炒青烘青绿茶、红茶、乌龙茶等等形式出现。


与现在所指的武夷岩茶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不同,而武夷岩茶则是包含在武夷茶之中的,是武夷茶中的佼佼者。


所以,在武夷茶演变史的过程中,18世纪之前的称“武夷茶”,18世纪之后的,则称“武夷岩茶”。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从唐以来一直至尊



北宋诗人范仲淹曾写到:“山中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武夷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


按中国茶叶在2世纪时由西南向东南传播的这一趋势推测,武夷山当在那时就有植茶。


据史书记载,南朝齐(479—502)的文学家江淹为浦城令时,游览了武夷山后称赞其山水为“碧水丹山”,并说山上所产的“珍木灵草皆淹平生所爱”。


关于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则见于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在信中写到:“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润云龛之品,慎贱用之!”


信中把这种产于“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手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是指入口很久还有香味,“侯”是尊称。


而“碧水丹山”正是前面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但因为当时崇安尚未设县,武夷山属建阳,所以说是“建阳丹山碧水”。


由此可以推断文中孙樵告诉那些达官显贵不可随便“贱用”的好茶当产自武夷山。


所以,“晚甘侯”就成了武夷茶最早的名字。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从唐以来一直至尊



清朝闽北人蒋蘅在《晚甘侯传》一文中追溯武夷茶的历史:“晚甘侯,甘氏如荠,字森伯,闽之建溪人也。世居武夷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迥出尘表……大约森伯之为人,见若面目严冷,实则和而且正;始若苦口难茹,久则淡而弥旨,君子人也。”


文中将“晚甘侯”作为武夷茶的名字,并将武夷茶的茶品比做人品,别具新意。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各种蒸青团茶、散茶争奇斗艳,以江苏阳羡茶为第一品,建茶虽已展露头角,但名声远不及阳羡茶。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从唐以来一直至尊



在历史上,闽北所产之茶,被称为“建茶”,它包含闽北之建溪(发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建瓯)两岸及其上游东溪之北苑、壑源和崇溪之武夷以及延平所产之茶。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因为武夷山地处偏僻,崇安县建制较晚,它的名声被淹没在建州之中。


武夷茶也只能作为建州北苑茶的附庸进贡朝廷,没有获得独立扬名的机会。


所以我们在谈这一阶段的武夷茶史时,必定要联系到建茶的历史。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从唐以来一直至尊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建茶,始于唐代。


据《六帖》一书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每冬取溪水,水琢其清莹者,煮建茗,供宾客饮之。”


这“建茗”就是建茶。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从唐以来一直至尊



开始建茶以研膏茶的形式出现。


后来,唐贞元年间(785—805)建州刺史常衮在任上改革了制茶工艺,改制成腊面茶(腊茶,其乳泛汤面,与熔蜡相似,故名腊面茶),开始少量进入皇室和官宦之家,成为馈赠佳品。


腊面茶初为方形,后为饼状,加工极为精细,腊面茶上印有象征喜庆的飞鹊之类的图案,茶饼不足一两而价值千金,作为贡品,深受皇帝的喜爱。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从唐以来一直至尊



唐代人徐夤在《谢尚书惠腊面茶》中写到:“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函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早,晚铛宜煮北山泉。”


从诗中可以看出腊面茶印有飞鹊图形、添加有香料而且配制成片状茶形。


当时的建茶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江淮茶区相比,但品质却是超群的。


陆羽《茶经》中说:“福州、建州等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从唐以来一直至尊



此文仅为大家介绍关于武夷山的茶、盏与山水、文化和历史,是小编阅众多书籍及网络资料整理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参考文献《武夷灵芽》、《建茶历史》等


欢迎关注【武夷岩茶课堂】,关于武夷山、岩茶和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里哟!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