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作者:雲山茶童 更新时间:2022-08-26 08:01 阅读:869

晋代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所说的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时,巴蜀将所产的茶叶作为贡品,并称“园有芳暨香茗”。又称“涪陵郡,巴之南鄙...惟出茶...”。说明在3000多年以前四川已有栽培型茶树。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华阳国志·巴志


茶树本性适宜生长在树荫下面,而不喜欢阳光直晒的地方。阴林下阳光不能直射,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可以弥补产量不高的缺点。在最适宜茶树生长的遮荫条件下,有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土壤肥沃,施肥多等因素,生产的茶叶品质一定很好,但如所有条件都不适宜于茶树生产,则产量低,甚至没有产量,也谈不上质量。所以茶树栽培是产量和质量矛盾的统一。历史经验总结茶树栽培有四句话:“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关于栽培茶树方法论述较多。唐代韩鄂《四时纂要》《华阳国志》中说: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阔三尺,深一尺。熟掘着粪和土。每穴六七粒子,盖土厚一寸强......旱以米泔浇。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四时纂要


关于鲜叶采摘标准,古籍中论者较多。宋代赵佶《大观茶论》云: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茶,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大观茶论


“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而所植之土更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芽长为上品,此其质干,土力皆有余故也。雀舌、麦颗者,极下材于”。明代屠隆认为: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从现代茶树栽培学观点看来,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制茶的历史


3世纪初魏张揖在《广雅》中说:荆巴间采叶作饼,或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以葱姜和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荆巴饼茶的产地在湖北省鄂西的荆州和山城重庆之间,茶叶采下后,蒸汽杀青,米汤除涩然后制饼。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公元780年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叙述得更具体: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宋 刘松年《撵茶图》


公元825年前后李肇所撰的《唐国史补》中列举了不少散茶的产地与名称,有的与团饼茶并列,但未提到制法。如“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诸之紫笋。东川有神泉水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福州有芳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蒸青团茶如不及时烘干,就有可能变成黄茶,如祁门团黄。时间过长还可能变成黑茶。黄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闷黄的,如霍山黄芽,另一种是嫩芽本身是金黄的。


宋代的茶类及其制法,基本上与唐代相似,如宋代的“片茶”实际上就是唐代的小园饼茶。宋代的散茶也是唐代的蒸气杀青(蒸青)后炒干(炒青)或烘干(烘青)绿茶。宋代的茶叶加工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如片茶的“捣”,在唐代主要用杵臼手工捣舂,到了宋代大多数改“碾”。在有条件的地方,甚至还有用水力碾磨的机械(1083年)。再如“拍”这道工序,宋代较唐代更为精巧,而且在饰面上有突出的发展。唐代压制团饼茶的模比较粗笨,茶面即使有纹饰,也比较简单。到了宋代,茶饼越做越小巧玲珑。面饰图文并茂,阴阳交错,尤其是贡茶的饰面,龙翔凤舞,栩栩如生。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明清两代是中国制茶工艺继往开来,在技术上有较多创新的时期。元代茶叶制造虽以散茶为主,但贡茶仍沿袭唐代旧制。饮茶保持烹煮的习惯。团饼茶的生产仍占相当比重。到明代洪武初年,正式诏罢贡茶,团饼茶除换取边马外,一般都不再生产。后来杀青方法由蒸改炒,饮茶方法由煮改泡,出现了散茶(亦称叶茶)的独盛和全面发展的时期。从而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创造和发展。如白茶、烘青、花茶、炒青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都是在明清两代创造和发展起来。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烘青花茶的历史


花茶制造最早的记载见于明代朱权的《隙谱》(1440年):“薰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百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且封裹,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薰者亦可。”


此外,钱椿年《茶谱》 (1539年)也有类似记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


中国花茶的较大发展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60年前后各地茶叶纷纷运往福州、窨制花茶。福州成为全国花茶生产中心。抗日战争期间,苏州继福州之后曾一度成为花茶生产中心。


炒青绿茶历史


炒青绿茶最早的记载是龙井茶。在田艺蘅的《煮茶小品》中记有“龙泓、今龙井”,虞伯生诗:“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曲,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诗中虽未提制法,但从采摘时间、外形内质来看,都是极品狮峰龙井的特征。黄金芽是“糙米色”,不是黄芽,在屠隆的《茶笺》有炒龙井茶的记载:“龙井,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炒。”字虽不多,但说明两个事实,一是龙井茶炒制方法很精细,二是原为烘焙的也改为炒干。所以烘青比炒青早。


由此可见,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已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与现代相同的锅炒杀青的烘青、炒青、半烘炒绿茶的初制工艺,饮用方法由烹煮改为冲泡。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武夷岩茶的历史


其最早的记载是16世纪末明代许次纾的《茶疏》:“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令贡茶,唯武夷最胜。”阳羡产顾诸紫笋,建州产龙团凤饼。


采摘“最喜天晴北风吹”;忙得“两旬夜昼眠餐废”;炒焙“鼎中笼上炉火温”;香气“如梅斯馥兰斯馨”。


说明武夷春茶采制期约20天,以北风晴天采制的品质最好。日日夜夜,忙得废寝忘餐。在铁锅中炒青,焙笼上烘干。香气如梅花般的馥郁,兰花般的馨香,完全是岩茶的情况。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工夫和小种的历史


1610年荷兰商人将小种茶带到欧洲、因香味优异,轰动一时。从时间上看,应是初期的武夷岩茶。


关于工夫和小种的记载,曾经当过崇安县令的刘靖在《片刻余闲录》(1753年)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由此可见,从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工夫和小种乃武夷岩茶中的上品,以后在市场上出现“黑叶红汤”的小种红茶,这种当时被称为“江西鸟”的黑色红汤茶香气品质不及武夷岩茶,因其色黑,英语称为black tea,因其汤红,汉语称为红茶。英语中“blacktea”就一直沿用下来,传讹至今。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黄茶与黑茶的历史


宋代苏辙《论蜀茶五害》记载:“园产例收晚茶谓之秋老黄茶”,是指在加工蒸青团饼茶时,“蒸过熟”或“压黄”之茶也,如蕲门团黄。但认为“试时色黄者,蒸过熟之病也”,“压黄则味失,此皆茶之病也”。后来,茶农改进工艺,挖掘火候,乘热将茶贮藏在竹篓中文火慢焙。“闷黄”时虽绿枝紫笋,但大部分变成黄色。而文火慢烘使滋味由苦涩变为甘醇,并产生焦糖香,此为黄茶制法由来。


散茶发展后,团饼茶的生产逐渐减少,只保留一部分如老青砖、康砖等供应边销。由于原料粗老、改为晒干,阴雨天堆积变黄,甚至变黑,成为黑茶。如明《会典》中记载:“隆庆五年(1571年)令卖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黄黑,一例蒸晒,每篓重不过七斤。”


栽茶、采茶与制茶的历史你知道多少呢?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