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品饮不谈茶,这是底线

作者:老茶鬼 更新时间:2022-08-21 11:34 阅读:782

每一饼流向市场的垃圾茶,都是始作俑者自造的一枚“耻辱勋章”。


这两年,出于开发年份茶市场的需要,既试到了为数可观的好茶,也见识了不计其数的伪茶、劣茶。


年份茶最大的问题是后发酵品质不均,可溯源性差,真伪鉴别难度大。市场上虽然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年份茶,但却极其缺乏专业的审评机构或平台。有销售意向的商家各自为政,往往有意无意地将许多并不靠谱的年份茶抛向了终端消费市场,可谓贻害无穷。


不久前,试到一款某普洱茶流通商极力推荐的“普洱茶十大知名企业”年份茶。年份确实有些,是2007年的出品(这对于普洱茶来说却是个不光彩的年份)。茶饼包装完整,有自然陈化的沧桑感。揭开包装纸,条索则是暧昧的细碎,干瘪,柔弱,全无大叶种的风采。仅从观感层面,这款年份茶已显出诸多可疑来。


离开品饮不谈茶,这是底线


开汤,汤底显得浑浊,杯底略有飘忽的香气,却与普洱茶自然陈化后的香气不同,更接近过期的老绿茶。


抱着“神农尝百草”的心态,抿了一小口茶汤,一种难以言传的薄寡涩苦在舌面铺排开来,且伴有类似泔水的破败之味……忙不迭地转身吐掉,胃中兀自翻腾不已。细看包装,上面堂而皇之印有“南糯山、布朗山”等古茶树原料字样。如此条索与开汤表现,与包装描述哪有半点关系?


离开品饮不谈茶,这是底线


这种情况在试茶过程中经常遇到。年份茶审评,考验的是试茶者的综合素养,不单涉及对行业基本面的了解,品牌的认知度,原料、工艺及后发酵的差别,还有口腔反映的灵敏度,味觉、嗅觉的判断力,需要长期大量的品饮实践与数据积累,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重要一点,还要看试茶者自身的定力——唯有不受功利左右,始终保持“放空”心态,方可直抵茶之真谛,从茫茫“弱水三千”找出可供品饮的一碗茶汤来。


即使身为年份茶品鉴的行家,也要对年份茶流通商的推荐保持足够的警惕与冷静。绝大多数流通商针对的是B端市场(商对商),在他们眼中并无好茶劣茶之分,只要有利可图,垃圾也可以摆上桌面公开售卖。商家极力推荐的,未必就是具备起码品饮价值的,他们的首要目的便是甩货,大量地甩货。前述某“普洱茶十大知名企业”年份茶能摆上流通商的货架,便是典型例证。


离开品饮不谈茶,这是底线


2007年普洱茶炒作巅峰,大量外省非大叶种原料涌入云南,压成“七子饼”后又流入炒家的仓库。一些知名品牌企业,就是在这轮炒作虚火中暴露出了毫无底线的制茶态度。作为品饮消费者,千万不要只盯着这些茶厂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厂房建得有多漂亮,它们生产的垃圾茶就足以表明,起码在一个阶段内,所谓“十大知名企业”就是个笑话——既不懂制茶,又不尊重市场,什么钱都敢赚,充其量只是扮演了一个只会压茶且毫不负责的加工商角色。知名,也要看是好名,还是恶名。时至今日,这些茶企仍无法在品饮市场翻身,这都是咎由自取。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年份茶,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直接丢进垃圾桶的。而每一饼流向市场的垃圾茶,都是始作俑者自造的一枚“耻辱勋章”。厂家不可不慎欤!


回到品饮原点,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浩如烟海的年份茶库存中发掘真正能喝的好茶,这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良心差事。


离开品饮不谈茶,这是底线。


文:老茶鬼(茶界独立评论员)2020.9.6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