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代表苏轼,职场失意,生活得意

作者:赫赫有茗 更新时间:2022-08-18 06:22 阅读:958

我是赫赫有茗,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茶知识


但凡爱好文学的人,便都知道东坡居士。至于那些不知道东坡居士的人,却又都吃过东坡肉。


斜杠青年代表苏轼,职场失意,生活得意


东坡肉


苏东坡就像一个斜杠青年,多面的个性,多重的身份,使得社会各界人士都能找到喜爱他的理由。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经这样写道: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的确,以上这十九种身份仍不足以勾勒苏轼的全貌。我是晚学后辈,万不敢说是替林语堂先生补充。但起码看起来,苏东坡茶人的身份,语堂先生还未曾提及。


事实上,苏轼确实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茶学家


苏轼是茶学家,以何为凭?


苏轼的职场和生活的反差有多强?


怎样的心境才能荒城煎茶?


今天就和我一起从一首茶诗中开启苏轼的传奇茶生活。


职场失意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十二月,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享年64岁。


斜杠青年代表苏轼,职场失意,生活得意


苏轼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布衣。苏轼在《西楼帖·家书》中,曾自诩为“寒族”。苏轼的父亲苏洵,虽然是布衣之身,却自青年起即发奋读书,最后终成一代散文家与学者。


苏轼与弟弟苏辙,少年时就以父亲苏洵为师,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自此开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


其实当苏轼中进士时,北宋王朝已经建立了一百余年,政治与经济的危机可谓一触即发。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苏轼在仕途数十年,浮沉不定,几经入出朝廷,都与这次变法有关。


第一次重大打击,发生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这时的斗争,已经与国事无关,而是变质为裹挟着大量个人恩怨与偏见的党争。


苏轼因被指控写了讥讽当局的诗而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在这次事件中,除去苏轼外,包括司马光、张平方、范镇等一批官员皆被牵连。政治斗争,波谲云诡,苏轼险些丢了性命。


第二次重大打击,是在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


这一年的九月,高太后死,哲宗皇帝亲政。守旧派下台,已经变了性质的变法派上台。


苏轼被作为守旧派的重要人物,接二连三地遭到打击和贬官。先是去定州,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降职一次比一次狠,贬官一次比一次远。开始是到了岭南,后来干脆轰出中土,一口气将苏轼赶到了海南岛上。直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轼才得以渡海北归。


但一切都太晚了。


同年,苏轼病故于北归途中。


斜杠青年代表苏轼,职场失意,生活得意


苏轼一生足迹


如果我们整理苏轼一生的足迹,就会发现,他的人生,真的足够坎坷离奇。


我们读苏轼诗,感觉他的生活是载歌载舞、花团锦簇。很少有人能想象得到,他的职场生涯是如此的坎坷不平。苏轼,总能在忧患面前一笑置之,对待生活仍能饱含热情。他面对宦海沉浮豁达乐观的态度,便是无数中国读书人为其倾倒的原因了吧。


这种乐天知命的性格,也在其一生的茶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一生,为茶写的诗不少,为茶填的词更多。早期有“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中期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后期有“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今天就来讲最后两句出处的诗歌《汲江煎茶》。


生活得意——荒城也煎茶


《汲江煎茶》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坐听荒城长短更。


题目只有四个字,描述的是饮茶的场景


所谓“汲江煎茶”,就是从江中取水来煎煮茶汤。


斜杠青年代表苏轼,职场失意,生活得意


东坡煮茶图


开宗明义就说出了茶事用水的来源,这本身就是一种茶学修养的体现。


自陆羽《茶经》起,发起了关于茶与水的千古话题。


水对于茶,相当于宣纸对于国画。


再有能耐的画家,也不能在报纸上绘出水墨丹青。


再有本事的茶人,也很难用自来水泡出优质的茶汤。


但时至今日,有不少的爱茶人对于水的重要性认知仍很不够。


有人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名茶与名器。回到家里,却还是用龙头里的自来水泡茶。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是前功尽弃。


全篇茶诗,就从泡茶用水的问题开始讨论。


第一部分,突出了一个“活”字。


先是活水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三五知己,结伴出游。于山清水秀之处,取鲜活灵动之泉水。这样的泉水,不要说泡茶,就是空口饮用也是极为甘冽。先不要说城市的管道水,就是瓶装的矿泉水,也要甘拜下风。


原因何在?


答:水活。


只要有时间,我便到各大超市中去观察,进而发现了有趣的现象。


消费者买奶,一般都要仔细检查生产日期。


消费者买水,一般没人仔细检查生产日期。


可其实,超市矿泉水的生产日期同样重要。要是罐装超过一年的水,虽然不至于变质腐败,但也绝对算不上活水了。这样不活的水,不论产自何地,泡茶都不会太好。


苏轼是茶学家,深知活水的重要,这才要“汲江煎茶”。


再是活火


唐代赵璘《因话录》中,已有关于“活火”的定义:


活火,谓炭之焰也。


换言之,活火是蹿着火苗的炭火。


这里涉及煮水的加热问题,属于更深一层的讨论。加热源的不同,确实会有不同的效果。


为说明问题,不妨再来聊聊做饭。


柴火蒸饭和电饭煲蒸饭,就不是一个味道。


大灶炒菜和电磁炉炒菜,也不是一个风格。


究其原因,就是加热方式的不同。


到底是什么样的活水,还一定要用活火去烹呢?


第二句给出了答案:自临钓石取深清。


所谓“自临”,表现了亲力亲为。至于“钓石”也可称“钓碣”,是江边上突出来便于垂钓的石头。清代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七中,也有“钓碣自携新炼石,卧床还弄旧书云”的诗句。


为什么要在钓石上汲水呢?因为苏轼要的是“深清”之水。


《茶经·五之煮》里写道: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古人在江边难免要洗衣淘米,对水自然有一些污染。所以茶圣陆羽才提出来要取“去人远者”,从而获取高质量的江水。看起来,苏轼不光深谙茶事,更应是熟读《茶经》了吧。


江水汲取上来,还需要先行两步处理方可烹煮名茶。


第一步,大瓢贮月归春甕[wèng]。


将汲取的江水,一股脑地倒入大甕之中。此“春甕”不光是贮存江水,更会对江水质量有所提升。因为再“深清”的江水,也难免带有些泥沙杂物。若是直接煮水烹茶,显然要影响茶汤口感。先把江水放入“春甕”中数日,以达到沉淀杂质的功效。


我小时候住在北京南城的四合院里,记得就在院子墙根处一直摆有一口水缸。那时自来水还没有普及入户,老人们总是把从胡同水龙头里打回来的自来水先倒入水缸中,并且严词告诫我们这些小孩,绝不许去水缸里瞎搅和。现在想起来,老人们便是在利用水缸来沉淀水中的杂质。


第二步,小杓分江入夜瓶。


杓与瓶,都是宋代常用的茶器。


宋代的杓,是一种分水、分茶用具。


做分茶用具,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


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杓烦数,茶必冰矣。


斜杠青年代表苏轼,职场失意,生活得意


宋徽宗《文会图》中童仆拿杓舀茶入盏


宋代的瓶,是煮水与点茶注水的用具。


蔡襄《茶录》中记载道: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斜杠青年代表苏轼,职场失意,生活得意


宋《撵茶图》中仆人拿汤瓶注水


将在大甕中沉淀过的清水,分入汤瓶中使用,本是平常的茶事行为。但经苏轼的才情一写,却充满着诗意般的美感。富有艺术感的茶事白描,是苏轼茶诗的魅力所在。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五、六两句,讲的都是煮水点茶时的场景了。


但关于文本问题,却存在着一些争议。


中华书局版《苏轼诗集·卷四十三》“汲江煎茶”篇目,作“茶雨已翻煎脚处”。可其实原诗“茶雨”处,作“雪乳”二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清代查慎行校勘这首诗时,不解“雪乳”二字之意。而有的版本,也写作“茶乳”二字。查慎行认为“茶雨”二字,才更与下文“煎处脚”有关联。


其实,查氏是不懂宋代茶法,才误将“雪乳”改作了“茶雨”。


宋代流行点茶法,茶汤以击打后呈现有乳白色的泡沫为美。宋徽宗《大观茶论》中便写道:


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


由此可见,苏轼笔下“雪乳已翻煎脚处”才正是好茶之相呢。


斜杠青年代表苏轼,职场失意,生活得意


点茶之雪乳


中国饮茶习惯几经易变,这也成了理解茶诗时的难点之一了。


行文至此,描述的都是东坡居士的饮茶生活。先是取活水,再是生活火。归春甕后又入夜瓶。


一切都是那样讲究精致,让人艳羡不已。可最后两句,却使剧情急转直下。


枯肠未易禁三,坐听荒城长短更。


原来苏轼写作这首《汲江煎茶》时既不在首都汴梁,也不在苏杭二州,而是流落在一座荒城之内。


翻阅文献这才发现,此首诗大致写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正月到八月间。苏轼在北宋绍圣三年(1096)自广东惠州再次遭贬至海南儋州。写作《汲江煎茶》时,苏轼已在海南岛上待了三年有余。要知道,宋代海南还是个荒芜之地,与诗中的荒城吻合。


斜杠青年代表苏轼,职场失意,生活得意


海南东坡书院


宋哲宗在元符三年正月去世,享年二十四岁。这位皇帝只有一子,还在幼年早夭。皇位只能由他的弟弟继承,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当然,宋哲宗刚去世的半年内,朝廷由皇太后执政。所有元祐年间的老臣都得以赦罪,苏轼也得以昭雪。


不过根据记载,苏轼大致是在元符三年五月才知道遇赦的消息。


写作这首诗时,很可能苏轼仍处于海南岛的贬官生活当中。


但即使贬官荒城也没影响他仍要汲江水而用心煎茶。


煎茶有多精致,荒城就有多荒凉,就如报国之志有多热血,朝廷就有多摇摇欲坠。


职场越失意,生活就越要活出诗意来,这就是苏轼的人生观。


写在最后


纵观苏轼一生,一直深陷在政治漩涡当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一直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中。


少年时读苏轼,爱他的才情万丈。


成年后读苏轼,学他的超然物外。


忙时一杯茶,闲时一杯茶。


顺境一杯茶,逆境一杯茶。


生活,就是一杯茶,接着一杯茶。


好文推荐:


武夷岩茶1.0时代是怎样的?这首茶诗告诉你


全篇没有一个茶字,却写清了茶的妙用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