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第二篇:全面了解茶命名、分类依据

作者:蔎茗 更新时间:2022-08-11 13:26 阅读:936


茶叶的命名


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必须有名称,每一种茶叶应有各自名字作为标志。然而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分布较广,茶叶品种繁多,制法各异,品质更是百花齐放,同时产地、民族、地理、风俗习惯不同,茶的命名亦各不相同。


茶的古称


我国古代用于茶字就有:茶(tu二声)、惯(jia三声)、蔎(she三声)、茗(ming二声)、舛(chuan三声)、诧、苦茶、榛、皋芦、选游、茶等。


茶字直到中唐时期才开始流行并统一。现今,除茶与茗字仍使用外,其他已不再使用。


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第二篇:全面了解茶命名、分类依据


世界各国茶的发音


世界各国茶的名字都直接或间接与我国对外贸易有关。


中国茶叶对外传播可分海路和陆路。


茶叶从中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等国家,茶的语音大多近似中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音和“i”音;


茶叶从中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茶字的语音近似中国华北的“cha”音。


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第二篇:全面了解茶命名、分类依据


茶叶命名的作用


茶叶命名是其商品的符号,主要用于茶叶的认识、区别、分类和研究。


茶叶命名主要以茶叶形状、色香味、茶树品种、产地、采摘时期、制茶技术以及销路等不同命名。


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第二篇:全面了解茶命名、分类依据


以茶叶形状命名:如珍眉、瓜片、紫笋、雀舌、松针、毛峰、毛尖、银峰、银针、牡丹。


以干茶色泽命名:黄芽、(敬亭)绿雪、白牡丹、白毫银针;


以茶的汤色命名:温州黄汤;


以茶的香气命名:云南十里香、(安徽舒城)兰花;


以茶的滋味命名:(安溪)桃仁。


以采摘时期和季节命名:探春、次春、明春、雨前、春蕊、春尖、秋香、冬片、春茶、夏茶、秋茶等。


以制茶技术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工夫红茶、红碎茶、窨花茶等。


以销路命名:内销茶、外销茶、侨销茶、边销茶等。


以茶树品种命名:乌龙、水仙、铁观音、毛蟹、大红袍、黄金桂等。


以茶叶产地命:顾渚紫笋、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岩茶、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针、信阳毛尖、六安瓜片、桐城小花、黄山毛峰、祁门红茶、蒙顶甘露、霍山黄芽、都匀毛尖等。


茶叶分类依据


定义:茶叶分类就是根据各种茶叶品质、制法等不同,分门别类、合理排列,使混杂的茶名建立起有条理的系统,便于识别其品质和制法的差异。


不同茶叶之间最突出的区别是品质的差异。


茶叶品质主要由原料、制法、制作水平所决定的。但大的品质差异主要是由制法差异性形成的。


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第二篇:全面了解茶命名、分类依据


茶叶理想分类方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品质的系统性


2. 制法的系统性


3. 结合主要的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


茶叶分类应以制茶的方法为基础,茶叶种类的发展是由制法演变的。一个茶类演变到另一个茶类,制法逐渐改变,茶叶品质也不断变化,同时产生许多品质不同但又相近似的茶叶。到一定时期,制茶品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成为一种新的茶类。


每一茶类都有共同的制法特点。


绿茶——杀青


红茶——“发酵”


白茶——萎凋


黄茶——闷黄


青茶——做青


黑茶——渥堆


茶叶分类应结合茶叶品质的系统性。每种茶叶都有一定的品质特征,而每类茶叶都应有共同的品质特征。


再加工茶的分类应以品质来确定


再加工茶与毛茶相比品质变化不大,则依然属于毛茶所在品类。


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第二篇:全面了解茶命名、分类依据


例如:茉莉花茶,在窨制过程中品质稍有变化,但未超越该茶类的品质系统,所以依然属于与它窨制的毛茶品类。


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第二篇:全面了解茶命名、分类依据


云南沱茶、饼茶、圆茶等以晒青绿茶进行加工的,不经过“渥堆”过程,品质变化较小,其制法与品质较近于绿茶,应归于绿茶类;


再加工茶与毛茶品质相比变化很大,则归属于形成品质相近的茶类。


例如:云南沱茶、饼茶、圆茶等均以晒青绿茶进行加工的,经过“渥堆”过程,品质发生了较大变化,与绿茶不同,应归于黑茶类。


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第二篇:全面了解茶命名、分类依据


茶叶食品、茶叶保健品和以茶叶为原料制备的日用化工品及食品添加剂虽然对于茶产业和茶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茶和茶的延伸品主要反映的内容不同,所以不应归属于茶叶分类范畴,而是归属于衍伸品的范畴。


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第二篇:全面了解茶命名、分类依据


例如:茶食品其品质特征是食品的品质,而非茶的品质。


茶叶分类方法


茶叶分类方法较多,且尚不统一。


西方国家将茶叶分成3大类,即红茶、绿茶和乌龙茶。


日本较普遍的是按茶叶“发酵”程度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四类。


我国学者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例如陈椽先生提出的“六大茶类分法”、刘勤晋先生提出的“三位一体茶叶分类法”等。另外还有从2014年10月27日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茶叶分类》(GB/T30766-2014)。


由于篇幅内容过长影响读感和自身经历限制。对于国内和国外茶叶分类详情将在下一篇中呈现。


本篇是《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的二篇,欲了解100篇茶叶入门知识普及计划第二篇:全面认识茶》可以点击了解更多查看。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