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茶谈起

作者:阿斌 更新时间:2022-07-03 16:57 阅读:432

一、关于白茶制造的历史,有两种说法。一种如制茶学中叙述,银针系1885年在福鼎县创制,而水吉县、政和县稍后又有白牡丹的制造。福建省福安专署茶业局、福建省福安专区茶叶科学研究所编写的《闽东茶树栽培技朮》一书中,也提到白茶的创制是始于1796年前后。两种记载都说明白茶制造历史不过一百多年。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白茶创制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年以上。


从白茶谈起


如经济导报1963年附刊中会有文叙述,北宋中叶以茶汁色白为上品,并认为当时的“龙团胜雪”就是白茶的滥觞。按宋代有关文献,如黄儒《品茶要录》中,有“凡试时泛色鲜白隐于薄雾者得于佳时而然也……”之句。蔡襄《茶录》中谓:“茶色贵白……”。


熊番《北苑贡茶录》及赵佶(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更有“白茶”之称,与“龙团胜雪”并列。但查《大观茶论》及《品茶要录》中会详述制造过程系采摘茶树嫩棉芽叶经过蒸焙研末,压成团茶,这显然不是目前的白茶。

至于宋代所谓“白茶”,据《大观茶论》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开头一段可以认为是一种茶树品种性状的描述,不能作为宋代已制白茶的依据。另据明田芸朮《煮泉小品》中会指出“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这是否为银针的制造,尙难断定。因此,白牡丹、贡眉、寿眉等一般白茶的创制,以前一种说法印创制于一百多年前较为可靠;而银针的创制时间,则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时。

二、按目前白茶的通行定义是一种制茶种类的名称,其工艺特点为只经萎凋和晾干或焙干两个过程。至于原料品种既有无性繁殖品系的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与水仙种,又有有性繁殖系的“菜茶”。据此则近年若干文献中将白毛猴列入白茶有欠妥之处。

至于湖南宁乡县所产“山白毛尖”,其制造过程为蒸青(或炒青)、堆积发酵、整形、烘焙、熏烟;以及名茶“君山银针”,其制造过程为炒青、初烘、初包、复烘、复包、干燥,自然这两种茶都不会有人把它列入白茶。

如果从有没有经过发酵及发酵程度来区分制茶种类为:不发酵茶、轻微发酵茶、半发酵茶、完全发酵茶,则有若干茶类的归属却有进一步商榷之必要。以白毛猴为例,鲜叶采下后先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萎凋,失重达50%左右后才进行炒青、揉捻、烘干。这种茶叶以其经过一定程度的发酵而归入不发酵的绿茶类中似有不妥,但以其制造过程,更重要的是以其汤色和香、味则归属于绿茶类则又似并无不当。

三、从我国制茶种类看,确实是丰富多采,其制造过程以“不发酵茶”的绿茶到“完全发酵茶”的红茶还有许多中间产品而白茶即为其中之一种。一般所谓半发酵茶的乌龙茶实际上还有发酵程度不同之区别,如这种的发酵程度比一般鸟龙茶为轻,而福建乌龙茶中闽南制法的发酵程度又比闽北制法为轻。

绿茶中,若干地区在制法上如浙江的龙井、福建的龙须茶对鲜叶的处理都经过短时间的摊放过程,而白毛猴则摊放失重达50%,其萎凋程度已超过一般红茶的萎凋。白毛猴又称白毫莲心,在福建闽北一带历史上还有外销青茶莲心的生产其制法类似岛龙茶而原料则较嫩,半成品与绿茶拼和不窨花或窨花后销售。

除此之外,还有如黑茶、黄茶则先杀青而后堆积“发酵”,其成品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固定的消费。对上述各种制茶种类进行系统的研究,将对制茶变化内在规律的阐明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制茶品质的提高和新品种的创制以适应于国内外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