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先民眼中的“三好少年”,悬挂于门上的“辟邪宝剑”

作者:小詹茶肆 更新时间:2022-07-18 08:59 阅读:601

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通常在端午节这天,我们要做这4件事,分别是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洒雄黄酒


而本文单讲挂艾草这件事。


艾草:先民眼中的“三好少年”,悬挂于门上的“辟邪宝剑”


挂在门上的艾草与菖蒲


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吞)毒气。《荆楚岁时记》是南北朝时期一位大官兼著名学者梁宗懔编撰的书,这本古籍主要记录我国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讲述先民时期的各种风俗,而挂艾草便是其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于门上悬挂艾草这事由来已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武王时期,先民已经将艾草视为重要的民生植物。


又因为艾草有不俗的本领,所以先民将它视为“三好少年”。


古人对艾草的喜爱之情无以言表,喜欢称呼德高望重的老者为“”,叫高颜值美少女为“少艾”,把美女保养肌肤这件事称为“保艾”,又将百姓安居乐业称为“艾安”。


总之,人们对艾草情意绵绵。


艾草:先民眼中的“三好少年”,悬挂于门上的“辟邪宝剑”


艾草


01


三好少年


那么艾草有哪三好?


首先“第一好”便是“低调”。


低调是一种智慧,是不张扬也是一种谦虚的表现。而艾草便是这么一位低调好少年,能力出众却不张扬。


艾草是菊科、蒿属植物,身高一般在80-150厘米,有浓厚的香气,外貌看着很普通,长在路边不显眼,好似一棵无名野草。虽然艾草有心想要低调生活,但终究被伯乐发现。


有这么一段传说,当年周武王身边有一位医术了得的人,他叫做萧艾。有一次武王带兵打仗也让他随行,不过萧艾后来也同其他士兵一样生了病,泻痢多日。可是他为了给军中士兵看病,哪里顾得了自己的病。


萧艾在去给士兵看病的路上,不小心被旁边驱蚊的野草火堆给绊倒了,好巧不巧的刚好摔在火堆上,于是他被火烧伤了。可奇怪的是,萧艾后来发现自己的病好了,只不过是身上多了几处烧伤的疤痕。


萧艾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医生,于是他很快猜测到是燃烧的野草发挥了作用。后萧艾马上故技重施,他点燃无名野草,并将它置于同样患了泻痢症状的士兵伤患位置。奇迹再次发生,这些野草果然起了效果,被烧灼过的士兵病情有了好转。


周武王知道此事就将萧艾叫来准备重赏,而萧艾不愿居功,对武王直言是野草的功劳。武王被萧艾的真诚感动,同时为发现“野草”而开心,他直言: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于是这棵无名且低调的野草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唤作“萧艾”、“艾蒿”、“”,而后世人喜欢称其为“艾草”、“艾叶草”等。


艾草:先民眼中的“三好少年”,悬挂于门上的“辟邪宝剑”


周武王


艾草是具有药用价值,可全草入药,具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就是说,艾草还具有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汉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总之,艾草的药理作用十分丰富,也难怪古人如此喜爱艾草。


药用价值高便是艾草的“第二好”。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张介宾还在《景岳全书》中详细描写了关于艾草的用法: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久百病,或炒热敷熨, 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之前在我眼里,艾草更多的是只是充当装饰物,想不到它的用处还如此广,本领真不小。


艾草的“第三好”便是能驱虫、消毒。


而这也是人们悬挂艾草的原因之一,艾草具有降湿杀虫的功效,此外古人用艾草预防瘟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艾草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对细菌和病毒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古人从它“消毒”“杀虫”的本领中有所悟,认为艾草还具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所以将其悬挂于门的两边,犹如两把“避邪宝剑”。


挂艾草有“护宅”“安康”之意,也因此,端午挂艾遂成端午风俗。


艾草:先民眼中的“三好少年”,悬挂于门上的“辟邪宝剑”


端午节龙舟


02


辟邪宝剑


民间有一句俗语说的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为何说清明插柳与端午插艾有关联?我们先来了解清明插柳这一习俗。


在某种程度上,清明节与端午节很相似,清明节又称为祭祖节,是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而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清明与端午这2个节日,都是缅怀祖先的活动。


传说清明节还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当年介子推为守气节而甘愿焚身于大柳树下,后晋文公为表怀念,就将柳条折下来并戴在头上。而后来世人皆模仿,清明插柳逐渐成为清明习俗。


清明插柳除了用来纪念介子推之外,民间还有“驱鬼辟邪”的说法。古人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称为“三大鬼节”,而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便有这样的记载: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将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


也有传说“”本是天上星辰名“柳土獐”,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所以柳树与桃树功能相同,在清明这天悬挂柳枝于门上便有了“辟邪”作用。


无论哪种说法,其实都是淳朴的古人在表达自己的美好希冀,希望能安心生产、安居乐业。


言归正传,在某种程度上端午插艾与清明插柳的目的是相同的。而关于端午插艾的传说也有2个,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故事。


艾草:先民眼中的“三好少年”,悬挂于门上的“辟邪宝剑”


挂在门边上的艾草


03


端午挂艾的传说故事


故事1


据传天上有一位老神仙下凡来游戏人间,他来到某地并且伪装成一乞丐老者,想要看看当地是否民风淳朴。不料他遇到一家蛮不讲理且毫无怜悯心之心的人,不仅没要到饭还被骂了一顿。伪装成乞丐的老神仙十分生气,留下一行字,告之明日要起瘟病。


到了第二天,老神仙来到这个村子上空,准备施法,不料看到小村附近有一位抱着大孩子,牵着小孩子的妇人在奔逃。年龄比较大的孩子为何还被抱着,而让年龄尚小的小孩走路,有些反常。因此这位老神仙叫住妇人并询问缘由,妇人便脱口而出真相。原来村里早就传开了,村里有人得罪神仙,明日要降下惩罚,所以村里人早就四处逃跑,她也一样,带着两个孩子逃跑。


不过小孩子是自己亲生的,大孩子则是我大嫂家的,我一定得保护我大嫂家的孩子,只能委屈自己的小孩了。老神仙听后非常感动,没想到农村妇人如此讲情义。于是他在路上取下一株艾草交于妇人,告诉妇人别跑了,回到村里,只要将艾草挂于门上就会没事。


妇人认为自己是见到了老神仙,就将艾草悬挂于门的两边,可是妇人转念一想,我不能自私,于是她告诉全村人,让村里人都挂上艾草。后来老神仙在准备降下惩罚时看到全村都挂上了艾草,于是对着好心妇人的行为感到无奈,但同时为妇人的善良感到欣慰,于是他撤销惩罚,回到天上去了。


这便是“端午悬艾”的传说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富有神秘色彩,太光怪陆离,当然了传说故事大抵是这样,可信度一般不会太高。


不过第二个故事看起来会更真实些,这是发生在晚唐时期的一段故事。


艾草:先民眼中的“三好少年”,悬挂于门上的“辟邪宝剑”


艾草


故事2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而黄巢起义则是导致唐末国力大衰的主要原因。话说当年黄巢起义后连续攻占了许多城池,当时唐朝皇帝十分忧虑,不过后来朝廷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到处宣传黄巢如此的凶恶,为了就是让百姓畏之如虎。这样黄巢每到一地,这个地方的百姓就会提前逃走,给黄巢留下空城。


黄巢见此便向军事询问锦囊妙计,军师很快想出办法,并要让黄巢按自己的方式来办,黄巢虽不解但还是答应下来。军师乔装打扮混入奔逃的流民当中,他见到一位举止奇怪的妇人。因为这位妇人背着大孩子,牵着小孩子。一般人会背小孩子,让体力更好的大孩子自己行走,可是妇人一反常态。军师来到妇人面前询问缘由,妇人说这大孩子是自己大嫂托付自己照看的,要照顾我,而小孩子是自己亲生的,只能委屈他的。


军师听后很受感受,他摘下路边的艾草交于妇人,让妇人回到村里将艾草挂在门上,这样黄巢大军来了也不会进入你的家门。妇人果真信了,回到村里照着做,果然黄巢大军没有惊扰她家,后来这事传开,大家都纷纷效仿,在家门上挂上艾草。而这便是军师的锦囊妙计,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空城现象,当然黄巢也得答应军师不能打扰百姓。


艾草:先民眼中的“三好少年”,悬挂于门上的“辟邪宝剑”


人们在买艾草


第二个故事显然比第一个故事来得更具人间烟火气息,可信度会高一些。


在端午一天除了挂艾草之外,还会挂菖蒲,或者是把菖蒲叶和艾捆在一起一同挂在门的两侧。关于悬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存在自然有其道理。艾草确实有驱病、防蚊的作用,而人们的希冀总是美好的,所以将艾草赋予“辟邪”的作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艾草是一位低调的三好少年,是守卫百姓家门的“辟邪宝剑”,也是寄托了古人与今人的美好希冀。


挂艾草是端午节标志性活动,我们不能忘记传统,同时我们也不能再对传统节日漠不关心,应该要重视起来,要知道韩国一直对端午节申遗很眼热,虎视眈眈的样子让人很无语。


我们不能“崇洋媚外”过洋节,以身作则要将“中国风”进行到底,只有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自信。


文|小詹茶肆(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更多精彩白茶知识,欢迎关注【小詹茶肆】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