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茶”到“艺茶”

作者:正山堂茶文化 更新时间:2022-07-15 22:21 阅读:308

茶,


源于中国,后传播于世界。


在漫长的岁月中,


饮茶方式不断发展变化,


大致经历了“吃茶”、“喝茶”


“品茶”、“艺茶”四个阶段。


“吃茶”


《神农本草经》中提到,


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后因发现茶而得以化解毒性。


所以,


早期的人们在茶树上采摘茶叶后


直接放在嘴里嚼吃,


这一方式便是最原始的“吃茶”。


从“吃茶”到“艺茶”


“喝茶”


随着时间的演变,社会的进步,


人们开始解锁新的方式——“调煮”。


即在谷物中加上新鲜采摘的茶叶


以及葱、姜等佐料,


调在一起煮成粥或羹,


这一方式被称为“粥茶法”。


秦汉时期,羹饮和粥饮尤为盛行,


由此,原始的“吃茶”方式渐渐被摈弃。


从“吃茶”到“艺茶”


煮茶图卷


三国时期,“升级版”的调煮方式出现。


张辑《广雅》记载:


“荆巴间采茶制饼,成以米膏出之。


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


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


人们将采摘来的茶鲜叶炙制成茶饼,


后捣碎成茶末用于煮制茶羹、茶粥,


这就是所谓的“喝茶”阶段。


从“吃茶”到“艺茶”


玉川煮茶图


“品茶”


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


到七大雅事“琴棋书画诗酒”。


茶,逐渐由生活必需品


升华为精神文化的载体。


从“吃茶”到“艺茶”


文人雅士品茶、赏茶、咏茶,


在茶中探寻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


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从“吃茶”到“艺茶”


卢仝烹茶图


唐代中后期《茶经》横空出世,


进一步推动了茶知识的普及和茶文化的发展。


陆羽推崇的“煮茶法”


成为唐代主流饮茶方式。


“艺茶”


随着茶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人们开始追求将茶叶冲泡


和欣赏的方法艺术化,


由此又衍生出“艺茶”。


从“吃茶”到“艺茶”


从“吃茶”、“喝茶”、“品茶”再到“艺茶”,


一字之别,实则千年文化积淀!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