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茶史。(宜兴茶史)

作者:朴知紫砂文化 更新时间:2022-08-01 14:31 阅读:392

提及宜兴,大家首先想到的无疑是紫砂壶,宜兴的茶却少有人知。


宜兴,属江南茶区,位于北纬30度,是盛产名茶茶叶的黄金纬度带


宜兴茶史。


宜兴古称阳羡、荆溪,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古茶区之一。《旧唐书》、《新唐书》中记载的最早的贡茶便诞生在这里,史称义兴茶、阳羡紫笋、晋陵紫笋。卢仝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夸奖,白居易有“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的妙语,李郢则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的夸张,这些千古咏茶名句,为皇皇《全唐诗》增添了不少茶的滋味。


宜兴茶史。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晋陵是今天常州的别称,而自古以来常州辖区内多产茶的仅有阳羡。由此可以推断,阳羡出产的茶叶在公元220年前的东汉时期就相当有名气了。


在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魏晋后,天下骚乱,文人学无所用,渐兴清谈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东晋名士、司徒长史王濛就是一位爱茶之人,士大夫戏称与其饮茶为“水厄”。这一时期,几乎每一个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文人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茶文化在的生长和发展时期,完全有理由相信宜兴茶的地位和名声不会很差。


阳羡茶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被朝庭定为贡茶。据《宜兴县志》记载,当时出产贡茶的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这也就是今天的宜兴唐贡山、唐贡村的由来。


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唐朝采制贡茶是一件大事。贡茶开采时太守要亲临开园,征调万人突击采茶,贡茶制成后要张宴赋诗,蔚为盛事。由于唐贡山生产的贡茶是皇室偏爱的珍品,产量不多,极为名贵,故须通过驿道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长安,称为“急程茶”。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充分说明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宜兴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岭”。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作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与唐朝相比,宋代每年进贡的阳羡茶数量基本没有减少。阳羡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多次到宜兴并打算“买田阳羡,种桔养老”的大文豪苏轼,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的咏茶名句。


元朝战事较多,但阳羡茶却因战争而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当时的需求量更大。《万历志》卷四载:“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应该说元代进贡的阳羡茶数量是十分可观的。为了适合蒙古贵族的嗜好,元朝在贡茶院之外,又设置一个名为“磨茶所”的贡茶官署,兼管宜兴的贡茶。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宜兴贡茶中出现了“金字末茶”的新品种,现在茶文化界对此也莫衷一是。有一些学者指出,考虑到元代的疆域面积和当时运输条件,“金字末茶”很可能是一种自然发酵或发酵不完全的散茶,尽管不能称为红茶,也可以说是红茶的雏形。


明代立国,仍将宜兴茶列为贡品。至宣德六年,宜兴贡茶由原来的100斤增至29万斤,百姓叫苦不堪。同时,官方在宜兴城里设立“茶局”,在张渚、湖父设批验茶引所,以管理日常茶叶的进贡、买卖和征税。与前朝不同,明代废团饼而改散茶,茶叶制作、饮用的方式有革命性改变。期间,宜兴洞山一带的岕茶名噪一时,深为宜兴士子及其友人的喜爱。周高起还专门写下了《洞山岕茶系》一卷,与《阳羡茗壶系》一起,记录着宜兴物产的传世风华。


宜兴茶史。


清代前期,宜兴茶得到恢复性发展,同时仍为清室贡品,每年春天“贡芽茶一百斛”。《清史稿·志九十九·茶法》中说,“我国产茶之地,惟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两湖、云、贵为最”,江苏的茶叶主要产自荆溪县(雍正三年分宜兴南部为荆溪县)。在整个清代的几百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宜兴茶业起起落落,因时局动荡,战乱并发,宜兴的茶园损失巨大,逐步走向低谷。但上层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阳羡茶,并由饮茶而推崇紫砂壶,使紫砂壶达到鼎盛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情形发生了巨大变化,“泰西诸国通商,茶务因之一变。其市场大者有三:曰汉口,曰上海,曰福州……上海之茶尤盛,自本省所产外,多有湖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诸茶。”这里的“本省”指的就是江苏省,主要产地就是宜兴。


经过太平天国的动荡,宜兴茶园所剩无几。光绪十年,户部统筹财政时发现,每年茶叶税收不及英国的10%,故对茶商、茶农层层加码,严重打击农户种茶积极性,所以晚清宜兴茶业日益凋敝。


宜兴茶史。


进入民国,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和追求得到认可,宜兴乡绅虽尽力恢复山区茶园,但见效甚微。所幸的是,宜兴生产的雨前“雀舌茶”,制作考究,质量上乘。1915年,茗岭、湖 、张渚茶农戴长卿、洪顺元、戴骐所制雀舌茶曾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用另一种形式延续了宜兴茶业的辉煌。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宜兴的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茶园面积从建国初期的1万多亩发展到现在的7.5万亩,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江苏省之首。先后创制的“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寿眉”等一系列名茶,在历届全国“中茶杯”、江苏省“陆羽杯”等名特茶评比中屡获殊荣。1989年乾元茶场生产的“阳羡雪芽”、新街茶林场生产的“荆溪云片”双双获得农业部全国名茶称号,1990年岭下茶场生产的“阳羡雪芽”又获国家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之后,名特茶在宜兴茶叶产品中逐步形成主导地位。2002年,宜兴成为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市(县)之一。


宜兴茶史。


阳羡雪芽


宜兴茶史。


宜兴茶史。


宜兴红茶


宜兴茶史。


宜兴茶史。


阳羡茶的特点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焙制后的成品茶条形紧直锋妙,色翠显毫。沏泡后,汤色清澈,叶底匀整,清香淡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阳羡春茶多在谷雨前采制。“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宜兴,濒临太湖,层峦叠嶂,风光绮丽,更兼有“善卷”、“张公”、“灵谷”三洞之胜,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不少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在饱览了宜兴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后,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阳羡茶”来品尝一番。泡出来的茶汤清色浓,味香而甜,堪称茶中佳品。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