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作者:纯色紫砂 更新时间:2022-07-27 18:25 阅读:581

如果你不了解紫砂


来纯色紫砂文化就对了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鲍青


“我早就把紫砂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它,我便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若不是出于喜爱,我又怎会不知疲倦,总想赖于这一方泥台之上?仔细想想,似乎那里便是我的归宿。”


——鲍青


01


“与陶为伴”:放弃铁饭碗 始与泥牵绊千年窑火,繁华了一个“陶”的文明,也给了宜兴这座古城无尽的生命和荣耀。星云法师说:“宜兴文化,紫砂第一。”宜兴的魅力在于风物人情,在于物产丰饶,在于风光旖旎,更在于这片火焰与泥土交融激荡的土地。赤焰轮转,窑火不息。制陶工艺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传承、发扬光大,已经不仅仅是一把泥、一窑火、一壶水来造就的了,而是在世世代代的陶艺家妙手巧思之下,慢慢地演变成了寄托中国文化以及匠人精神的艺术品。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本文的主人公鲍青,祖上就是清代道光年间的烧窑大户——鼎山白宕窑户鲍氏,正因为这份厚重的家族底蕴和延续不断的薪火相传,让鲍青对紫砂陶艺充满了“命中注定”般的特殊感情。


鲍青的母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红华。早在1958年,张红华就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王寅春,后来又被顾景舟顾辅导选中,耳提面命亲自传授技艺。张红华大师回忆当年的工厂生活时曾说:“那时候,每天要做到晚上十二点,小孩只能带在身边,睡在旁边的木桶里,拿一块砖、一块板,一只脚踩,当摇篮,手上的工作还不能停,每天要做十把壶。”鲍青,就是在母亲脚边的木桶里长大的。她的摇篮曲是母亲打坯是发出的均匀声响,铿锵复铿锵,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在陶坯的撞击声中飞扬。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张红华指导女儿鲍青


鲍青这样回忆自己与紫砂的渊源:“我算是幸运的,承蒙家族的庇佑与传承,少时启蒙于陶,与陶为伴……那种深入骨髓的喜爱,似乎从我出生起便是注定的。”吾家有女初长成,在豆蔻年华时,鲍青最爱做的事不是到母亲工作的地方玩泥巴,就是拿着稿纸涂涂画画,甚至设计一些天马行空的紫砂壶型。


1985年,在邮电局工作的鲍青想要辞职,跟随母亲从事自己念念不忘的紫砂事业,却被母亲劝阻。毕竟当时的手艺人收入低微,紫砂产业还未真正爆发,而且学做紫砂是一门“苦差事”,身为母亲的张红华并不愿意看到女儿放弃优渥的“铁饭碗”,反而转投清苦枯燥的抟壶生涯。不过,鲍青那执拗的态度,坚持的决心,终于打动了母亲,于是同意将她带在身边,用心传授,悉心教导。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从此,鲍青开始接受起严格的传统技艺训练,扎实的基本功使她受益匪浅。母亲的心手相传,顾景舟偶尔的指点都使她进步飞快,毕竟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她也经常独自揣摩、研习制壶技艺,常常练习到深夜。


由于母亲的悉心教导及自身对紫砂艺术的勤奋钻研,鲍青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1991年因表现突出被选送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美术造型设计专业进修深造,从而完整系统地掌握了陶瓷基础理论及相关美学知识,并结合多年的创作设计经验与制作实践,创作理念日益成熟,专业技术也愈发精进。


02


“家里有矿”:特殊的嫁妆 无声的传承时间跨入1990年代,鲍青结婚了。婚后不久,母亲送给女儿一份特殊的嫁妆——老红皮龙泥料。这一抔土,母亲张红华珍藏了很久,从不轻易示人,那天慢慢揭开层层的包裹,岁月积淀下的泥料泛着天然的红褐色亚光。


红皮龙泥料,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较多、透气性极强,一直被紫砂界视为珍贵的泥料。母亲的几十公斤泥料,全部赠予女儿,这是一份无声的眷顾,老红皮龙泥料带着母亲的款款深情和殷切嘱托,祝福女儿生活事业双丰收。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张红华、鲍青、勇禹愿三人合作作品《乳鼎》


鲍青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多年来始终珍藏着这份沉甸甸的嫁妆。如今,鲍青的女儿勇禹愿(艺名大枝)也踏上了紫砂的漫漫艺途,于是,她决定和母亲张红华一样,要把这份罕有的礼物也送给自己的女儿。


无声的嘱托,真挚的祝愿,为母的深情,都藏在这红皮泥料中,代表了一个家族对紫砂文化的坚守。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张红华、鲍青、勇禹愿祖孙三代


宜兴紫砂五百多年来生生不息,兴旺发达,正是由于一代代紫砂人薪火相传,师徒相承,青出于蓝,将贵重的文明技艺传承与发扬。无论是盛世光景,还是战火年代,一代代紫砂艺人的口传心授,薪火相传,让宜兴紫砂工艺历久弥新。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张红华、鲍青、勇禹愿祖孙三代交流


勇禹愿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宜兴,跟随外婆张红华、母亲鲍青学艺。看到女儿回归家乡从事陶刻抟砂,鲍青心里自然高兴,这倒不是因为家学传承,更重要的是女儿发自本心地喜爱紫砂文化。就像当初的自己一样,看似有些任性,其实是冥冥中深思熟虑的结果。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鲍青、勇禹愿合作作品《金如意套组》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鲍青、勇禹愿合作作品《九州方圆》


鲍青笑称:“我学制壶是母亲手把手教的,勇禹愿先随我学,后又随外婆学,在辈分上我们俩倒成师姐妹了。”做任何事,如果不是由衷地喜爱,很难取得大的成就。勇禹愿凭着心底的热爱,甘愿将大好时光付诸一方陶、一捧砂,日复一日安坐泥凳前。生活中,鲍青与女儿也相互依靠,彼此扶持,既是母女,又似姐妹,这份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将相伴“姐妹俩”一生。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鲍青指导女儿勇禹愿


03


“青灯枯坐”:人如何?人如壶艺术这条道路,对艺人来说一生都充满考验。从学艺的艰苦到创艺的艰辛,再到守艺的艰难,每一步都侥幸不得。青灯枯坐,长夜难明,他们需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与寂寞。问起鲍青在做壶时的煎熬,她说自己三十多年来几乎全年无休,可竟从未觉得辛苦,反而有种充实与满足。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顾景舟曾经说过,一个紫砂艺人,从学徒到成才,起码要十二年。三年打基础,吃萝卜干饭;五年用来临仿、创作、再临仿的循环;后四年,可以创作自己有个性的作品了,但还要时常临摹经典,如此往复。鲍青三十六年来投身于紫砂陶艺的钻研与创新中,不断研习与积累,尤其在传统全手工成型方面,有这精深的造诣。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三弯石瓢


她的作品中,洋溢着浓浓的中华文脉的气息,比如龙文化、瑞兽文化、青铜文化、玉文化等等,她用惊才绝艳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审美通过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融合,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脉用极简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既尊于传统,又融于创新,在写意与写实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鲍青 · 勇跃军合制 《象印组合》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金鼎对壶


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天、地、人、神”结合在一起的存在,他以壶为例来证明他的观点。壶由底、四壁、盖、和壶嘴组成,但是壶的本性在于它所包容的“虚空”,正是这虚空使它成为壶,虚空可以容纳和贮存,注入和倒出,接纳和给予。注入物从壶中倒出就是赠送,在赠送中,天地人神四者都联系在一起了。鲍青的作品以气韵胜,非常契合地展现了“天、地、人、神”的关系。她对紫砂壶最重要的考量就是稚拙之气,以饱满的状态做出有气度的作品,并赋予壶自身的情感和生命力。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龙生九子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九州方圆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贞风


紫砂圈有句老话:人如何?人如壶。这“人如壶”,不但指做人如做壶,更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与审美情趣都返照在壶中。《龙生九子》的化生瑞兽,《金如意》的宫廷意向,《九州方圆》的青铜纹样,都得益于华夏万千风物的自然造化,日臻化境。


04


“功在壶外”:授业传道 继往开来从母亲那里得来正脉传承,经由鲍青之手,又传给下一代后学,这心追手摹的一脉相承,令人感慨。近年来,鲍青一共接纳了二十多位弟子,授之以渔。做壶如做人,这些后辈们的品行是鲍青考察的重点,只有品学兼优的弟子,日后才能走上紫砂的正途。多年来鲍青坚持亲自教授,不论背景与亲属,她从来都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鲍青指导徒弟


紫砂技艺是众多陶艺门类里较为精深而独特的一门学问,个中道行,贵在勤与悟。除了要严于律己、勤奋好学, 还要有耐心和决心,做到静中观物化,学时寻真谛,不断求索,努力创新,亦不忘初心,坚守自我,耐得住寂寞,扛得住痛苦,忍得住煎熬,并将这分觉悟深刻于心,自始至终。所幸,她的学生们在她严格的教导与督促下,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师徒合影


鲍青常对弟子们说:功夫在壶外。一旦选择成为一名紫砂手艺人,你就要明白这是一份与生活分不开的事业。除了每天坐在泥凳上的工作时间,你要意识到你的全部人生都理应要为你的创作提供养分,为它服务。即便是鲍青本人,在带徒授艺的同时,基本功一天也没落下。因为这看似枯燥乏味的步骤,都是出于热爱的赤子之心。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正是源于这份赤子之心,鲍青时常去参加由丁蜀镇残联主办的公益培训活动,为残障人士亲自教学,答疑解惑。每年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发起的捐款活动,她也总是响应厂里的号召,积极参与。2018年,鲍青被中国非遗传承人产业基地授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名人”称号,2019年又被评为宜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作为爱心陶艺家代表走进陕西延长县参加“情暖延长”活动


手艺,靠的既是心手相传,更是一种坚守与传承。未来,鲍青也将和母亲张红华一起以身作则,春风化雨,为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紫砂技术人才,同时更不断迈向紫砂艺术创作殿堂的高峰。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鲍青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陶瓷协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


宜兴市紫砂非遗传承人


1968年10月出身于制陶世家,对紫砂艺术耳濡目染。承家族之志,1985年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师从母亲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红华,专业从事紫砂造型的设计与制作。由于母亲的悉心教导及自身对紫砂艺术的勤奋钻研,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1991年因表现突出被选送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美术造型设计专业进修深造,从而完整系统地掌握了陶瓷基础理论及相关美学知识,并结合多年的创作设计经验与制作实践,创作理念日益成熟,专业技术也愈发精进。


三十余年研砂索陶,日积月累,从未倦怠,从而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紫砂制壶技术,尤其在传统全手工成型方面,有着颇为精深的造诣,在年青一辈中独树一帜。其作品构思新颖,韵味独特,以光器和筋纹器见长。其博采众长,壶纳百川,在借鉴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吸收传统相关艺术门类中的精华,在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上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欣赏其作,可谓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线条流畅自然,造型古朴端庄,器韵格调清沁,技艺严谨,做工精良,细节纯净,气韵天成,成为了爱壶者青睐与珍藏之物。


自从艺以来,除却紫砂艺术的创作研究,在传承方面亦以身作则,带徒传艺二十余人,精心教导,倾囊而授,许多弟子都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尤其近几年,其带领弟子一同创新并制作了多款优秀作品,并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交流活动获奖,为紫砂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成为了行业里的佳话与楷模。


来源: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


这里是一个独立的、深耕、死磕、专注传统紫砂工艺作品和分享紫砂文化的全网交流平台,来自美丽的文化名城江苏宜兴。


紫玉传“青红”家学承金砂


专注传统紫砂工艺作品、分享紫砂文化


感谢有你,感谢自己!


随机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