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作者:黄健亮 X 紫砂正能量 更新时间:2022-07-27 07:30 阅读:661

紫砂收藏有一个区块向来备受瞩目,近几年在拍卖市场中更具指标性意义,此即“文人紫砂”。历来文人品茶讲求茶器与环境,茶器主角首推紫砂壶,文人对茶壶赋与诗词吟咏,记录了茶事情怀的共感联系,也形塑了文化认知,再加上紫砂工匠的完善玉成,使紫砂茶壶的文化内蕴益加彰显,文人紫砂乃大行其道。本次介绍几件西泠紫砂拍卖中带有文人逸趣的拍品。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清中期·杨彭年制“阿曼陀室”款、晚香斋主人清赏紫泥合欢壶


款识: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


镌刻:合欢。晚香斋主人清赏。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此合欢壶较一般常制略为清癯,相较之下,壶流、壶钮反被衬托地昂扬挺拔。壶身镌刻:「合欢,晚香斋主人清赏」,晚香斋主人,应系赵昌祺(1776-1847),字盛如,江苏武进人,嘉庆举人。好书画,工篆刻,故受阮元之邀,编《两浙金石志》,因生平最爱幽菊,故自号“晚香斋主人”。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杨彭年,清嘉庆、道光间宜兴制壶名手。荆溪人,彭年弟宝年、妹凤年,都是当时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彭年善于配泥,所制茗壶,浑朴工致。传大彬手捏法,虽随意制成,仍具天然之致。嘉庆间陈曼生做宰溧阳,与彭年合作制壶,底钤“阿曼陀室”,世称“曼生壶”,为世所珍。彭年后又常与瞿应绍、朱石梅、邓奎等人合作制壶,所做之器皆为佳品。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此壶为美国旧金山琴轩旧藏,琴轩主人即美国旧金山艺术馆,华裔美籍学者谢瑞华(Terese Tse Bartholomew)女士,她是著名的唐卡、紫砂研究专家,发表了多篇紫砂研究论文。


此壶出版于《印象中国——荆溪古器宜兴紫砂卷—》P37,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3年。


2012年并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展”展出。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清中期·何心舟制并刻日岭山房款玉成窑紫泥一粒珠壶


款识:日岭山房(底款);心舟(把款)


镌刻:蒙泉。甘露祖师碑字,心舟缩刻。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一粒珠壶为紫砂传统经典壶式,以光润、玉韵、素雅而见长,形制乖巧讨人欢喜,由古及今,各路名家皆有制作,堪称圆器中的典范。此壶呈玉成窑独有的黄赭色,壶体饱满呈圆珠状,有如珠似玉般的圆润、光洁效果。无颈,流嘴略弯胥出,口盖为嵌入式,小圆珠钮,为传统曼生壶式造型,俗称“一粒珠”,浑圆可喜,保持了壶身圆珠形象的完美。壶嘴位置上提,自壶肩而出,形似滑过玉珠的水滴,随壶身的走势自然牵引,恰到好处的“线韵”表达了壶的体量感、空间感与形象感。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壶面铭刻“蒙泉”二字大楷,左署“甘露祖师碑字,心舟缩刻”,笔画端正,具汉代碑刻书风。壶底钤有“日岭山房”方印,把下钤“心舟”小印。此壶著录于《文荟菁英》P292,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年。《中国壶迷》总第一期P81,2009年。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何心舟(约1829-1897),字子陶,号韵石、石林、石林居士,斋名曼陀华馆,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制壶名手,浙江绍兴人。工书法、篆刻、壶器,造工精练、简巧,取自然形式。何氏与海上画家任伯年、胡公寿、虚谷等书画家常相往来。清同治光绪年间与陶友王东石于浙江宁波建玉成窑,造紫砂壶。据记载及传世品所见,凡浙宁玉成窑出品每见奇品,极具文人味,为晚清文人壶式的一面旗帜。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清晚期·浙宁玉成窑造、石窗山房款仿汉铜镜紫泥井栏壶


款识:浙宁玉成窑造(底款);石窗山房、子长(刻款)


镌刻:石窗山房仿汉铜竟。长乐未央,长毋相忘。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子长。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井栏壶型在陈曼生的时代便已有之,不过“井盖”上并无如此古风。此壶体态端庄,仿古铜镜式样,壶色黄赭中泛紫,盖面平整嵌入壶体,正面刻“长乐未央,长毋相忘”,纹饰或出自汉代白鹿观的瓦当,沿周刻“石窗山房仿汉铜竟”,“石窗山房”即玉成名家王东石斋号,壶盖上所刻汉铜镜纹饰体现了玉成窑文人品味的慕古倾向及个人艺术修为。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壶流上平下曲,稍顿而向上倾出,出水口若玄月状,壶把外方内圆,镶接之处上明下暗,线条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晰。壶身外壁单刀铭刻雅士品茗图并配以诗文,体现高士以品茗论道来寻找内心的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此壶壶身上除了单刀铭刻的人物与诗句,在右侧人物上方,还隐约有两行墨迹,洗之不去。或本是用黑釉所写,所以砂器烧成,釉色便随之固定。两行共八字,大约是「新莽虎符,山农摹古」。墨迹应该是铭刻前所作的底稿,或许是易稿所致。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壶底中心落“浙宁玉成窑造”六字款,端视全器,形制、造工、胎泥皆有玉成窑之风雅,真在内而神动于外,当为珍视。


石窗山房,王东石斋号。王东石,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人,别号苦窳生,制壶技艺深得古法,刻工精细,曾为清代晚期书画家胡公寿制壶,并与何心舟、梅调鼎等到浙江宁波建玉成窑,烧造紫砂壶。《阳羡砂壶图考》:“东石。同光间人。造壶得古法,刻工精细。尝为胡公寿制壶”。


出版:《闲砂辑略》P58,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年。《玉成墨影》P123,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清道光·申锡制、邓符生刻茶熟香温款段泥石瓢壶


款识:申锡(把下款);茶熟香温(底款);符生(刻款)


镌刻:丁未仲夏录曼生句。符生仿古。


煮白石,泛绿云,一飘细酌邀桐君。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人雅士与紫砂艺人对“曼生壶”的追慕之情反映在紫砂制器上屡见不鲜,如后曼生时代的黄玉麟、玉成窑诸家、申锡等。此件段泥石瓢壶由清代壶艺名家申锡制于道光27年(1847),段泥色泽古雅,抚之温润如玉,流、把与身一体所成,乳钉为足,似从壶体生成,形神俱到。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壶身一侧由邓符生仿古铭刻曼生壶铭“煮白石,泛绿云,一飘细酌邀桐君。”所刻十三字行楷铭文,布局错落有致,刀法遒劲,甚有法度,书法刀工均饶有神采。在已故上海画家唐云先生珍藏的杨彭年制“石瓢提梁壶”壶身亦见有曼生题刻的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白石”者,乃白石茶也。据《云林遗事》记载:“倪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粉成小块如石状,置于茶中饮之,名曰清泉白石茶。”铭文仅以短短十三个字就将“倪瓒创制清泉白石茶”和“桐君记录茶事、结庐桐下”的历史故事承载其中,可见文人丰采。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申锡,清道光时期宜兴制壶高手,字子贻,生卒不详。笃志壶艺,精于雕刻,善用白泥。精者捏造,巧不可阶。曾与杨彭年、朱石梅等合作制壶。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赞申锡:“考清代阳羡壶艺,蔚为名家者,当推子贻为后劲,此后则有广陵绝响之叹矣。


邓奎,字符生,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浙江吴兴人,与瞿应绍等为好友,常与紫砂艺人合作制壶。


申锡制壶作品传世较少,此壶壶底钤“茶熟香温”阳文篆书方印闲章,把下落“申锡”二字篆章,且由文人邓符生刻铭,乃清代文人壶之典范。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清初·段泥洒红桃形洗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清早洒红段泥器以桃形多见,仿生桃形器又多见桃杯,而桃形洗较为罕见。全洗由两桃相连,小桃有桃之全角,大小正合手持;大桃以半桃为洗池,仿佛杯盏。主体为半桃形洗池,一侧粘附空心小桃果,黄白砂泥为胎,大小桃尖均点洒红彩,娇嫩欲滴。大桃壁内侧粘接一颗朱红桃核,褶皱龟裂,筋脉清晰,契合自然肌理。桃核与小全桃相通,于桃尖处吹气,便从桃核处透出,如注水于洗中,半桃中若满,则全桃中亦满。,力求本色杯底及一侧有枝叶相连而出,意趣盎然,将果桃的生动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状如实物。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此笔洗通体兼及本色、粉浆、洒红,加以捏塑雕琢而成,需掌控干湿、火候,保证在窑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形,工艺极为复杂,此品虽无款识,非花货良工不能为之,除故宫博物院尚保存的几件清宫旧藏外,多流失海外,一物难寻。


出版:《闲砂辑略》P143,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年。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文风习习|暗有墨香争茶香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