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加工变迁(宜兴市紫砂泥料加工生产企业)

作者:朴知紫砂文化 更新时间:2022-07-26 05:17 阅读:679

宜兴的紫砂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的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在明清时期“造壶之家,各穴门外一方地,取色土筛捣,部署迄,奔其窖中,名日养土。”《阳羡名陶录》即经选泥、粉碎,加水润湿踏练,将泥料放置地窖阴湿处陈腐备用。红泥、嫩泥、绿泥是制成泥浆状,用以粉涂于紫泥坯体的表面。明清时期宜兴陶业生产仍保持着小生产者的特点,所以对泥料的配比和处理,有“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紫砂泥料加工变迁


明清时期,宜兴陶工已有原料配比的经验。根据制品大小厚薄的不同,采用甲泥、甲泥绵头、嫩泥等混合配比方法。紫砂泥料,古人云:“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彬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内点,殆硇砂的制。”(《阳羡名陶录》)明代陶人陈仲美“好配壶土”,沈君用“配土之妙色象天错”;史料中还有对紫砂壶“合以丹青之色”(《阳羡茗壶赋》)等记载。由此可见,紫砂陶人在明代中期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自然泥料或化工原料配泥的方法。以梨皮泥与白泥混合,烧后可得“淡黑色”,以天青、石青则可配成“浅深古色”。


而此时的泥料处理: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澄泥“分畦茹滤”。白泥、黄泥均用澄泥处理法,即泥料经过粗碎,用水浸润,除水澄淀等过程。二是踏炼。缸、瓮等日用粗陶泥料,采用摊晒、槌碎、过筛、加水调和,脚踏踩炼,用木杆切块等过程。


民国二十年1931后,宜兴逐步采用牛拉滚场碌碡,人推石碾粉碎陶土。1953年3月,陶都鼎建立了轧泥厂,开始使用机器加工陶土。


紫砂泥料加工变迁


1958年蜀山陶业合作社(包括紫砂工场)与合新厂合并后成为紫砂厂后才成立粉碎车间的,不是原料车间也是因为主要任务是粉碎紫砂泥料,开始也用石磨人工牵粉,1959年才用电动石轮碾碾泥料。1958年大跃进曾想用注浆法成型,但加工紫砂泥浆但由于性能不适,注浆成型就停止了。


1962年装了雷蒙机当时只开了一次,每小时出粉三吨,一天要二十多吨,可供十多天用泥,此时紫砂成型工人大批下放,人数少,故中间曾停过一段时间,仍用石轮碾泥。


1963年后一直用的雷蒙机。(主要靠两百多斤重的4个铁球滚动撞击粉碎泥料,故泥粉颗粒不单一。)


紫砂泥料加工变迁


“生泥”经锤打后才成为“熟泥”。“生泥”由紫砂壶做坯的习回去后用木槌在厚泥凳上槌打,反复近20次,直至用刀划断,看到横断面发光时,才是做壶用泥,称为为熟泥。


人工捶泥“由生泥至熟泥”非常费人力,1966年紫砂厂由陶瓷公司拨来了真空练泥机,由于不会组装放了二年后才装机使用,期间曾把生泥送到精陶厂去抽真空,后运回紫砂厂给成型工人做坯,由于韧性增加可塑性好,故广受制作工人的喜爱,但高档艺人们觉得制作特性改变后,有碍创作作品效果的发挥(表面容易起小波纹感觉)。


紫砂泥料加工变迁


原料的提纯需要对原料矿物组成的不同特性来分析,在不改变泥质泥性的同时,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工艺。矿料中的含铁杂质应尽量采用选矿法去除,选矿不能除去的可采用磁铁进行分离。


磁铁分离有干吸和湿吸两种。干吸用于分离粉料中的铁质。由于矿物与磁极间存在间隙,只有在薄层料流的情况下对强磁性铁矿物有效,因此磁选效率不高。湿吸用于分离浆料中的铁质。泥浆比重最好能控制在1.7以下,比重、流量越小,除铁效果越好。


紫砂厂由于人工筛干粉时的粉尘危害,干粉筛泥大约在1975年左右用雷蒙机风力吹动方法代替了筛泥,粉尘问题才略有好转。(紫砂二厂成立后粉碎用破碎机粉碎)紫砂厂粉碎车间至1998年改制2000年停产。


20世纪90年代末,紫砂工艺厂改制后,原料车间由私人承包,同时丁山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数十家小泥料加工作坊。这些小而分散的加工厂一般采用饲料锤式破碎机粉碎紫砂泥(每小时产粉泥二百斤左右,过筛又为人工),它的颗粒相对均匀,一般多采用小真空练泥机练泥,各有各的妙招,各不传授。随着紫砂家庭作坊的不断涌现,制作高档壶所使用的泥料又多采用了石磨粉碎,所不同的,是以电动机带动而不是人工或畜力拉动。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