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僧卖土,佛印制壶……那些你不知道的佛教与紫砂的故事

作者:国藏紫砂 更新时间:2022-07-23 22:40 阅读:297

是日闰四月初一,供佛斋僧,点灯祈福;诵经回向,礼拜诸佛。


佛韵深厚之日,听一曲梵音,品一壶清茗,思绪淡淡,回溯往事,其不乐哉?说起品清茗,必先想起“用以盛茶,不失元味”的紫砂壶,佛韵、清茗、紫砂,一幅清雅端方的古画映入眼帘。


那么,紫砂壶与佛教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情缘呢?


“始陶异僧”卖“富贵土”:紫砂起源


“卖富贵土,快来买富贵土呀!买者必定会得大富大贵!”某日,宜兴街头突然出现了一个叫卖“富贵土”的声音,往来路人诧异极了,纷纷寻找这个叫卖声的来源。


异僧卖土,佛印制壶……那些你不知道的佛教与紫砂的故事


古代街市


寻来寻去,这声音出自街角一位身着破旧袈裟的苦行僧,面前放着三堆土,分别呈紫色、绿色和红色。“什么是富贵土啊?”“买了富贵土真的会大富大贵吗?”“这土怎么用才能变得富贵呢?”众人七嘴八舌,僧人笑脸相迎,不一会儿,僧人面前的“富贵土”便被抢购一空。


大家将“富贵土”买回去,研究制成器皿,烧制成形,一来二去,人们发现壶形的器皿格外好用,用其泡茶不仅不会损失茶香,还能搁置数天不馊。大家纷纷赶回去问那个卖土的僧人这土的来历,僧人大方的指出了山中产土的位置,渐渐地,“以此土为壶”的做法人尽皆知,这个产土的地方也名闻天下。


异僧卖土,佛印制壶……那些你不知道的佛教与紫砂的故事


被称为“富贵土”的紫砂泥料原矿石


这就是“富贵土”的由来。如今,“富贵土”给人们带来了名副其实的富贵,饮水思源,要感谢这位成人,所以人们把他成为“始陶异僧”。著名紫砂大师徐秀堂曾在2002年创作了大型紫砂雕塑“始陶异僧”,现供奉在富藏紫砂泥的黄龙山麓的大水潭(当年采矿留下的宕口)边,让后世不忘恩泽。


异僧卖土,佛印制壶……那些你不知道的佛教与紫砂的故事


徐秀堂的紫砂雕塑“始陶异僧”


“金沙寺僧”制壶:紫砂壶的由来


关于紫砂壶的由来,也与一位僧人有关。《阳羡茗壶系·创始篇》中有这样的记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翁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异僧卖土,佛印制壶……那些你不知道的佛教与紫砂的故事


“金沙寺僧”图


记载中的“金沙寺僧”,创制了紫砂壶造福于民,虽然未曾留下法号,但其事迹却被人们口口相传。而且这位僧人品性高尚、平易近人,运用古老的方式制出的壶,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会毫无保留的教授。“金沙寺僧”制壶的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自用,但是他制的壶不同一般,加上为人慷慨大方,自然就推广开了。


如今很多人都认为供春是“陶壶鼻祖”,但据相关典籍记载,供春的制壶技艺,是主人在吴颐山读书的时,“予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这就说明,其实供春的制壶技艺,也是从“金沙寺僧”处学来的。


追根溯源,紫砂壶的创始之功应归金沙寺僧,也可以说,佛教人士在紫砂壶的创始与最初的传播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清代《阳羡名陶录》的作者吴骞,不仅将“金沙寺僧”列在紫砂“家溯谱”首位,还为其撰诗:“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此日蜀冈千万穴,别传薪穴祀眉山。”


塑佛型、绘佛像:佛教文化影响创作


随着不断的发展与演变,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壶身的图案也多姿多彩。工匠们在制壶时,会借鉴生活中常见的器物进行创作,如战鼓、锦葵、树根等等,而佛教的常见器物,也成为工匠们争相仿制的对象。


异僧卖土,佛印制壶……那些你不知道的佛教与紫砂的故事


仰莲扁圆僧帽壶


万历年间的制壶大家李茂林的作品中,就有一款取材于僧人帽子的壶型——仰莲扁圆僧帽壶,壶型与当今汉传佛教僧人冬天所戴的“平顶帽”极为相像。20年后,紫砂巨匠时大彬又制出了六方高僧帽壶,造型与藏传佛教中的“五佛冠”十分相似。这些经典的僧帽壶经过后人的不断传承创新,演变出诸多影响巨大的经典造型。


异僧卖土,佛印制壶……那些你不知道的佛教与紫砂的故事


六方高僧帽壶


除了以佛教器物为原型进行创作外,壶身绘制佛像、佛经或与佛教相关的感悟也备受工匠们青睐。紫砂巨匠陈曼生就有很多类似的作品,他所制的笠阴壶上就刻有“笠阴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的壶铭;不少制壶工匠还会将《心经》刻于壶身,并用金丝描边,衍生出“心经西施壶”、“心经曲壶”等诸多壶型。


异僧卖土,佛印制壶……那些你不知道的佛教与紫砂的故事


陈曼生制笠阴壶


无论是仿其形,还是绘其像,这些事例无不体现着佛教在紫砂壶发展历程中的影响作用。


苏轼与佛印制壶:佛门弟子参与制作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喜好饮茶,也非常喜爱紫砂壶,经常按照自己的喜好与理解亲手制作紫砂壶。众所周知,苏轼与禅师佛印是好朋友,有一次二人在饮茶时发现,自己的紫砂壶个头太小了,对于同样爱茶的二人来说,这么小的壶根本满足不了饮茶的需求。


于是他们决定自己设计一种比较大的紫砂壶。在考察了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之后,苏轼找来了制作紫砂壶的原料和工具,二人参照灯笼的样子,制出了一把圆柱形的大壶,并且在改进中为其加上了足以支撑壶身重量的提把,并给其命名为东坡提梁壶,简称提苏。东坡提梁壶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寓意,一诞生便受到无数爱茶之人的追捧,流传至今,仍有不少制壶工匠仿制。


异僧卖土,佛印制壶……那些你不知道的佛教与紫砂的故事


东坡提梁壶


东坡提梁壶的诞生,少不了禅师佛印的帮助,而这一份看似极小的帮助,在紫砂壶造型的发展史上,却是一次巨大的推动。


赵朴初作名句:佛门弟子助力传承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对于佛学极为精通。据说他从不饮酒,独爱饮茶。钟爱茶的他,对于紫砂壶也同样痴迷。


1994年,86岁的赵朴初来到宜兴,观赏了紫砂壶制作的全过程,当即留下“精思巧手,茶道文心”的赞语,之后更是写下了被无数紫砂匠人作为壶铭镌刻于壶身的名句:“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味。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因缘相遇,永世相传


世间种种皆因缘而成,此为缘起。


佛教与茶相遇,是为缘;紫砂壶与茶相遇,是为缘;佛教与紫砂壶相遇,是为缘……


千百年来,紫砂壶作为佛教与茶的桥梁,承载着二者最为奇妙的关系,而紫砂壶自身的发展与传承更是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所谓:“禅茶一味,壶佛一体”。


佛教与紫砂壶,因缘相遇,丝丝相连,代代相传……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