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紫砂的薪继火传

作者:纯色紫砂 更新时间:2022-07-22 10:35 阅读:765

解读紫砂壶传承与发扬的脉络,


就能清晰的看到一部波澜壮阔的紫砂史诗。


除了传统的家传与师徒授受,


紫砂艺术在今天还有哪些传承的途径?


纯色紫砂,带你读懂紫砂艺术如何“薪继火传”。


......


解读紫砂的薪继火传


一、家传


家传即父子相授、子承父业,甚至一门从艺,几代相传。在壶艺发展史上,家传是传承技艺的一个重要手段。家传的好处,是作为“家长”的师傅,会对子女毫无保留、全身心的传授技艺,乃至拿出祖传秘籍,独门绝活。而作为接班人的子女,如果具有制壶的艺术“基因”,又肯努力学习,不但可以将技艺传承下去,还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时大彬不但得其父时朋的真传,还在制壶工艺、造型、刻款上都有所创新。又如李仲芳的的成就也超过了父亲李茂林。此外名家徐友泉的儿子徐令音也独得家传。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一门皆为制壶能手。范鼎甫的父亲范生大,其弟范锦甫皆从艺,并沿用一个“大生”印款。


建国后较为典型的有徐汉棠、徐秀棠兄弟,吕尧臣、吕俊杰父子等都是承袭家传,并且已经形成独特的“门派”。


解读紫砂的薪继火传


二、师承


除家传外,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就是师承,即师传徒承,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艺方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师传徒承的结果,就是师父的风格、工艺习惯、技术水平都会影响弟子。因此当我们欣赏紫砂壶时,特别是鉴识古壶时,了解一下作者的师门出身,即师承背景,还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师徒相授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挑战。有的徒弟,盗用师父的名义,拉大旗作虎皮,另一方面,有的徒弟不甘心“吃三年萝卜干饭”,往往学到一点三脚猫功夫,便急于出去 自立门户。因此,有必要强调这一“科班”格律的重要性。


三、工厂培训


民国时期,宜兴紫砂陶业公司出现了一批工厂、公司。这些企业为了扩大生产,除聘请技师负责制坯、刻字外,还招收艺徒。艺徒进厂后,当然还是由师父传授,但已不同于民间的师传徒授,而是具备了工厂培训的特点。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比较典型的企业有:1915年由周文伯和邵伟如创办的“利用陶器公司”;1916年北洋政府投资创办的“江苏省立宜兴陶业工厂”。新中国成立后,艺人组织走起合作化道路。1954年,由顾景舟、任淦庭等7人为主体的紫砂艺人组建了紫砂工厂,隶属于汤渡陶业合作社。195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上世纪80年代起,紫砂企业由原来的一家宜兴紫砂工艺厂发展为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尤其紫砂工艺二厂在1989年起与丁蜀职业学校联办了首个紫砂工艺班,紫砂人才的工厂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创新的培训路子。


随着企业改制和生产机制的转换,紫砂人才的工厂培训已不再是培养紫砂人才的主要模式了。人才培养重新恢复家传和师承,且学校培养教育的比例逐渐扩大。


解读紫砂的薪继火传


四、院校教育


紫砂陶艺人才的院校教育大致可以分为职业教育、院校进修、业余培训等形式。


1、职业教育


1931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创立,在蜀山设立初中陶工科,次年改为窑业科,后单独建校改名为江苏省立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


195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开办宜兴陶瓷工业中学。同年,丁蜀镇陶瓷职业高中成立,后改为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2004年升格为大学,并改名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设有陶瓷艺术系。


2、院校培训


国内的艺术院校,他们不仅派遣师生来紫砂工艺厂实习,参与紫砂陶艺的设计制作,还接受企业选派的培训生脱产进修。这些技术骨干经高等院校的理论培训,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朱可心1954年至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班,系统学习美术理论、装饰手法等,四年后创作出报春壶、彩蝶壶等一系列佳作。


3、业余培训


紫砂艺人接受业余培训,以提高文化艺术素质的也很多,这也是提高艺人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


1958年紫砂厂开设业余夜校,1982年成立教育科,1983年宜兴陶瓷公司职工学校成立。中央工艺美院与宜兴陶瓷公司联办不脱产的进修班。2004年,丁蜀成人学校挂牌“宜兴紫砂艺术培训中心”。


解读紫砂的薪继火传


五、其他


紫砂陶艺人才的培养,除上述四种途径以外,也不乏无师自通、自学成才或从外地其他行业改行来的成功者。尤其在当前,紫砂陶业繁荣发展,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地的艺术非艺术类专业的人士来宜兴发展,他们给宜兴紫砂陶艺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创作理念,也是紫砂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解读紫砂的薪继火传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