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戏”场----《新金融观察》发表专题采访谈“战后艺术”

作者:宜兴紫砂頭条号 更新时间:2022-07-21 11:49 阅读:432

上个月下旬,我接受了《天津日报》旗下的经济类刊物《新金融观察》王妍妍记者的采访,实在是非常跨界的一次尝试,我对当代西方绘画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是感兴趣而已,可能文章的观点不一定对,对有些战后艺术家的认识并不全面,只是对收藏投资现象说了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是研究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对紫砂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和爱好,也对我们现在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十分关心,记者的采访倒是非常象一道道命题作文。2017年秋拍已经过了将近一大半,我发觉,中国当代油画市场在经过了一段不平常的发展以后,已经开始平静了下来,一些历史早已有定论的中国古代和近代绘画大师的作品,还是在艺术收藏投资市场里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一样,强者恒强。


-----------------------------------------------


商业的“戏”场----《新金融观察》发表专题采访谈“战后艺术”



从之前微不足道的板块,一跃成为市场销售额最大,最“值钱”的品类,战后及当代艺术被无限拔高。亮丽的成交率,让成交额显得至高无上,甚至超越了印象派及现代大师的经典。但是,就像有人所说,这些作品好似孩童的涂鸦之作。缘何它能在争议中继续创造神话?我们从中又能否找寻到艺术答案,抑或只是以资本逐利为目的的一个戏码?


高不可攀的巅峰


还记得那幅被盛誉为“21世纪艺术界最伟大发现”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吗?画中的耶稣左手握着水晶圆球,右手作象征祝福的手势,眼神中透着一股神秘、无以言表的力量……


没错,就是这幅莱昂纳多·达·芬奇油彩作品《救世主》,近期频频刷屏艺术品圈。它创造了一个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逾越的4.5亿美元(含佣金)天价,约合人民币29.57亿元,十分震撼。


无论是拍卖前夕,还是落槌时刻,它都引发了艺术界、收藏圈的热议,为全球所瞩目。而画作成交后关于买家的传闻更是如这件作品般令人扑朔迷离。


“近年来,西方古典大师绘画价格比较稳定、市场也很成熟,绝大部分经典名作被博物馆收藏而缺乏流动性,能够被炒作的古代大师名作的机会寥寥无几。”艺术收藏评论家、深圳方圆紫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张明强表示,破纪录的《救世主》,给艺术收藏投资界带来的冲击不亚于达·芬奇另外两幅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它的天价落槌,给了那些坚守传统绘画的艺术家们信心,让他们明白并非抽象、解构、装置和新材质才是艺术的未来。它提供给了全世界收藏家一个清晰的认知与标杆——究竟什么才是永不贬值的传世经典。这幅名作在整个世界艺术品收藏史中开了先河,要知道这幅在数年前还被认定是伪作的油画,可能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任何艺术品撼动其高不可攀的巅峰地位。


实际上,这件全场最令人瞩目的拍品本不属于战后及当代艺术范畴。只是由于这幅画名声很大,很难找到适合的分类,于是佳士得拍卖行为了证明它经久不衰,便置于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拍卖的情境中。


而在战后及当代艺术范畴,每一位艺术家无不希望自己的艺术作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不过目前只有安迪·沃霍尔、弗朗西斯·培根和马克·罗斯科等极少数的一群艺术家,能为自己的作品争取到高昂售价。


“这是一种流行的说法,争取高售价,这里面有大量的市场因素存在,当然,不排除有人恶炒,把价格炒上天的庞氏骗局。沃霍尔、培根、罗斯科的东西大都已经高达3亿到5亿元人民币了,这个价格放到中国市场来,也许就是天价了。”张明强坦言,这几年国内藏家或机构也从国际市场上拍回了几件数亿元等级的当代艺术油画,但国人并不叫好,正确地说那不叫收藏,收藏必须形成系列,最好在画家的作品还没有爆炒以前就开始研究收藏,中国收藏家如果还没有实力的话,还是联合起来从国外买进类似于《救世主》这样的大作品才有意思。


商业取代经典


其实,“战后及当代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人把1945年~1970年定义为战后重建时期,有人这样说,二次大战给全世界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战后世界各地百废待兴,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已经艰难,将破碎的文化重新弥合更加不易,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转型。艺术家渴望到内心深处寻找到精神乐土,于是,这样一批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作品称之为战后艺术和战后艺术品。由于这一类东西是以抽象主义作为艺术主张的,能读懂作者内心的人不多,它展示的是人心目中的微观世界,或者说把微观世界放大以后展示给人们看,看懂读懂的人不多,所以,收藏群体比较小。


商业的“戏”场----《新金融观察》发表专题采访谈“战后艺术”



然而,这类东西在拍场里屡创天价,在过去几年里,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个最“值钱”的板块。在张明强看来,驱动战后和当代艺术板块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从战争中走出的人们,需要更多的艺术形式来消弭战争带来的心理阴影,需要更快地从内心恐惧的氛围中走向纯粹而轻松的创作环境,构建艺术的新形式,让更多的人享受自由的艺术创作,于是,各种艺术观点应运而生。所以,有人总结了战后艺术重建的一个倾向,就是“观念超越视觉,商业取代经典”,艺术成为资本炒作的一种资产,因此,看上去繁荣,实际上比较晦涩。


正如有人所说,战后及当代艺术中的很多作品看起来就好似小孩涂鸦,不过这似乎并未影响一众追捧者,这一板块仍在突飞猛进。纵观近几年来世界艺术品市场拍卖排名榜单,基本都是活跃于二十和二十一世纪的作品,十九世纪以前的艺术家排在前面的少得可怜,市场拍卖价格和作品实际艺术价值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成正比。


“熟悉西方近年来绘画拍卖市场的,都能够发现一个颇为普遍的规律,即古代的卖不过近代的,近代的卖不过当代的。当金融投机资本进驻到艺术市场中以后,传统意义上的‘真、善、美’已不再是投资人优先考虑的因素。”张明强坦言,战后及当代艺术成为了金融资本运作的温床,很多作品已成为投资逐利商品,变成了市场中快速流通的货物。甚至有些如儿童简笔画,或“鬼画符”般的涂鸦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所谓当代艺术,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艺术殿堂,拍出令人瞠目的价格,不禁令人唏嘘,传统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好像已被边缘化,在搞怪取代了审美,愚弄与吹嘘盛极一时的当口,那些天价成交的战后及当代艺术作品,很多并没有经过历史检验和评判,基本都是靠运作自诩为经典作品,水分很足。


资本的热炒


战后艺术是当代艺术之中的重要组成。在过去的30年里,它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一跃成为市场销售额最大的板块,也成为众多新手和成熟买家颇为青睐的类别。


商业的“戏”场----《新金融观察》发表专题采访谈“战后艺术”



“应该说战后艺术就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当代艺术理论层出不穷,极简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新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他们把一个个艺术流派包装起来,并且装饰得十分好看漂亮,转而成为艺术市场里销售量与销售价格最大的一个板块。”张明强认为,商业炒作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古典艺术、传统绘画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检验,已盖棺论定,人为炒作的空间不大,但战后及当代艺术的发展才几十年,容易被热炒,特别是战后艺术板块,由于最早被炒作,已经建立起一个市场体系,跟风的人很多且十分踊跃,所以价格上涨很快,变现也显得相对容易些。


纵观2017年,战后及当代艺术整体表现最为强势,如今成为投资收藏者的首选,甚至超越了印象派及现代大师的经典。“美国是战后及当代艺术最发达最繁荣的国度,与欧洲不同的是美国的收藏势力强而众,华尔街的投资家并不在意这一板块是不是艺术,或者说有没有艺术成分在里面。拍卖行也竭力向世人推销战后及当代艺术,从而催生了一股投资热情,而且长久不衰。”张明强表示,如果这一板块超越了印象派绘画的话,仅仅从量的扩张上,印象派绘画仍是收藏板块中的热络品种,与战后及当代艺术的投资者有完全不一样的收藏观念和收藏群体,毕加索在时间上离我们更近一些,莫奈让人们的记忆更模糊一些而已,善于商业炒作的人,很少去认真深刻地研究美术史,他们更注重投资回报,其实收藏与投资是两个概念,收藏是以研究、兴趣为主,投资则纯粹以赢利为目的。


至于战后及当代艺术未来的市场表现,在张明强看来,市场有市场的规律,艺术有艺术发展的规律去遵循,西方战后及当代艺术,更多的是人为炒作形成的市场,现在的热并不代表今后会一直热下去,艺术品市场与其他任何市场一样,都逃脱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潮起,必有潮落。


业内人士则表示,这一板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令人信服的真正系统的艺术数据,很多人还在不断地期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所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板块不会出现轮动。市场是一回事,价格对价值来说是另一回事,作品美不美不要紧,卖掉换成钱就是硬道理,只要西方炒作资本不退场,价格永远有攀不完的高峰。(新金融记者 王妍妍)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