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作者:黄健亮 X 紫砂正能量 更新时间:2022-07-19 11:04 阅读:212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在紫砂玩赏的历程中,偶而会遇到百数十年,甚至三四百年前,同出一窑的两件同胞茶壶。这不只是殊途同归,更是万里他乡遇手足。


离散多年,沧桑历尽,这厢落海,那厢出土,总算没有粉身碎骨,正所谓:度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之余,数数身上的新伤旧痕,殷勤问声:「兄弟残矣,尚能茶否?」


图/吴光荣、唐人工艺 提供



翻开历史。约莫就在明清鼎革之交,异族铁蹄杂沓声中,惠孟臣陶坊的陶人们,在以泥作换取三餐的例行劳动中,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在紫砂历史篇章留下了雪泥鸿爪。当然,多数人都无法在当下预知未来的时空因缘,幸好,真正的紫砂史,是记录在紫砂器上的。


1995年10月,正是秋风飒爽的金秋时节。就像中国无数的大小城镇一样,安徽省芜湖市新芜路曾家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建筑工事……。16日这天,就在地下七、八米地基深处的黄泥堆里,一把缺盖、断嘴的紫砂残器,伴随着工人的吆喝声出土了,脱落的壶底写着「壬辰仲秋荆溪惠孟臣制」。(注1)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芜湖出土「孟臣」残器


时序再往前推移若干年,一样的江南大地,也出土过一件与芜湖「孟臣壶」同样形制的紫砂陶壶。幸运的是,这是一件基本完整的紫砂壶,更幸运的是,若干年后它登上了木帆船,随着一批中国「唐物」飘洋过海,抵达一海之隔的东瀛,成为茶人箧中宝玩。就这样,这件砂壶从地底翻身,登堂入室,走上塌塌米,成为日本煎茶道茶人敬谨恭持的「水注」。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东瀛回流的「用卿壶」


事实上,真正幸运的是我们,在历史的冥冥机缘下,得以将这两件同胞茶壶互相参照印证,从而浮现出许多紫砂工艺的重要线索,更反映出清早期紫砂作坊的一个工艺切面,为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紫砂教材一:芜湖「孟臣壶」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1)芜湖出土「孟臣」残器


芜湖出土的这件「孟臣」残器(图1),笔者十余年前曾蒙中国美院吴光荣教授协助,上手仔细观察。残器身筒高约13.7公分,口径8.2公分,底径9.1公分。胎身呈肝紫色,泥料中还掺以段黄熟料,显得苍然古雅,不侈不丽。身筒成上敛下侈的圆柱形,执壶式弯曲把,圈足较浅。出土时壶底已脱落,壶流与壶盖均已残佚。壶底钤印「壬辰仲秋荆溪惠孟臣制」十字三行阴文楷书(图2),此款因略有刀修痕,乍看之下近似刀刻款,实则为木章钤印。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2)芜湖出土「孟臣」残器


笔者2010年曾为文〈惠孟臣初考——从一批纪年干支款紫砂孟臣壶探讨惠孟臣及其作坊〉(注2),探讨过此枚印款。当时曾推估此残壶的原形:「嘴应为三弯长流,壶盖应为盎起的盔形盖或笠帽盖。」这个臆测在下一件由东瀛回流的「用卿款」紫砂壶上,得到了解答。


紫砂教材二:东瀛「用卿壶」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3)东瀛回流的「用卿壶」


由东瀛回流的这件紫砂壶,全器基本完整(图3)。壶底阴刻「己卯春日陈用卿制」(图4),经过详细检视字缘的崩裂状况,并查验壶内底面,未见顶柱支撑的印压痕,足可确认是窑后刻款。进一步从切面的风化程度判断,后刻的操刀时间可能已逾百年。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4)东瀛回流的「用卿壶」


再从日本茶事发展的轨迹思考:江户时代中晚期,正是煎茶道风靡日本的黄金年代,煎茶道的奉行者心仪中国文人高士的风范,凡事标榜中国的教养和文人趣味。煎茶道茶会向来追求古雅的「唐物」、「名物」他们向往的生活是在陈列着「唐物」的斗室中,饮茶、品赏书画,促使「唐物」的需求大增,尤其文化、文政时期(1804-1830)大量的中国文物自长崎涌进日本,包括宜兴紫砂壶在内的「唐物」都成了煎茶道具要角(注3)。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认为此壶很可能出土后,被辗转流传到日本,并为好事者以篆刀刻上明代大家陈用卿的款识「己卯春日陈用卿制」以炫器于同侪。


年代与出处


笔者曾于〈惠孟臣初考〉一文,详细考证过包括此件芜湖出土「壬辰仲秋」孟臣壶在内的一批紫砂壶,认为它们应该是明末清初「惠孟臣」陶坊的出品,此枚「壬辰仲秋荆溪惠孟臣制」木章的上限为顺治九年,再考虑木印可能传用数十年,因此下限当不出康熙一朝。笔者以为,这两件「孟臣」、「用卿」壶均出自「惠孟臣」陶坊,且「用卿」壶出产时,应是无款之作。至于两壶的产制年代,当在顺治至康熙前期之间。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5)胎中杂以熟料,砂砾点点,有如桂花铺地。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6)黑色杂质熔点较多


泥料与造工


这两壶的泥料十分具有特色(图5),胎中杂以米黄色熟料,砂砾点点,苍然可掬,灿若暗夜繁星,更有如桂花铺地。因练泥技术较原始,烧成后黑色杂质熔点较多(图6),斑斓古雅,龙窑气氛明显,泥颗粒立体,浆面温润内敛,全器古气清溢,甚有明代气息。


明代陶人普遍善于掺砂调泥,如时大彬就擅用各色陶土揉练,或在陶土中掺杂碎缸砂,有「沙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的赞语。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亦载︰「徐友泉,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沈君用,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坚」。可见晚明以降,泥料内容也是陶人作品风格的一部份,所以备受重视。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7)芜湖出土「孟臣」残器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8)东瀛回流的「用卿壶」


就形制来看,此式为高身执壶结构,三弯长流,壶把似人耳,中腹饰有三道弦纹,(图7)宛如仕人束带,身形颀长,俊秀优雅。壶盖盎起,盖沿起一圈弧线与壶口上下相合。壶钮粗壮扎实,钮柱以旋削法一体成形(图8),这是典型明末清初工艺手法。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9)东瀛回流的「用卿壶」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10)芜湖出土「孟臣」残器


气孔内大外小(图9),盖内气孔与壶内的流孔均不甚规圆(图10),显然挖孔后都未再整圆。壶底设浅圈足,底片虽不甚平整,却显得疏朗开阔。


成型工法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壶的成形技法。它们的工艺较为粗朴原始,宛若明代嘉靖、万历的早期工法。壶身采泥片围成,泥片首尾相衔于壶嘴侧(图11)(后世一般相衔于壶把侧),芜湖壶的内壁残留有明显的布纹印痕(图12),应是采用「内模外挡」的工法所留下(以布衬泥方便脱模)。壶内壁有三道波浪纹(图13),对应着壶腹外侧的三道弦纹,这也支持了「内模外挡」的推论。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11)东瀛回流的「用卿壶」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12)芜湖出土「孟臣」残器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13)东瀛回流的「用卿壶」


相较于下半截壶身内壁的干净利落,上半截内壁显得粗糙起伏,工具痕琐碎,壶口一带尤其明显(图14)。壶身中腹的三条弦纹,一方面装饰了壶身,一方面也具有掩饰接缝与强化身筒的功能,这样的装饰观念也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期紫砂器上。显见清早期惠孟臣陶坊的确有一系列产品,基于「崇古」而采用这种传统工法。


度尽劫波兄弟在|清早期紫砂工艺教材两本



(图14)东瀛回流的「用卿壶」


清人徐康《前尘梦影录》说杨彭年「一门眷属并工此技」,惠孟臣家族或亦作如是观!事实上,惠孟臣陶坊更著名的是精工佳器,这些出自惠孟臣本人或惠汉公、惠逸公等后辈之手的作品,并不逊于清初其他制壶名手,且容日后再做介绍。


注1.吴光荣,〈孟臣壶与惠孟臣〉《天地方圆》第十八期,页67,台北,浩东有限公司,1997


注2.黄健亮,〈惠孟臣初考——从一批纪年干支款紫砂孟臣壶探讨惠孟臣及其作坊〉,《荆溪朱泥》,页8-21,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


注3.黄健亮,〈日本煎茶道与中国紫砂壶〉,《东瀛遗朱》,页6-12,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7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