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作者:朴知紫砂文化 更新时间:2022-07-17 23:52 阅读:260

文人紫砂,一般指壶上有文人笔墨的紫砂制品,但并不是所有书画镌刻的紫砂壶都是文人紫砂,必须是有文化内涵的内容,才是文人紫砂。


说到文人紫砂,绝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陈曼生,事实上在陈曼生之前,就有一位著名的代表,就是清早期的陈鸣远,其很多紫砂作品上都镌刻铭文佳句,文化底蕴深厚。


时大彬的极少数壶上,也会有诗文佳句的镌刻,如故宫博物院藏大彬早期大执壶,壶身刻“江上清风,山中明月 ”,但这是个别现象,在此就不讨论了。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精深与魅力。


一、陈鸣远


陈鸣远是清康熙年间杰出的紫砂艺人,陈鸣远长期与文人雅士交往,文化素养极高。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紫砂壶的制作,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署款并用刻名和印章的壶艺风尚,不仅增添了隽永的情趣,更具有浓厚的书卷气。


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陈鸣远四足方壶,镌刻“且饮且读,不过满腹。”


不过满腹,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说的是一个人无法占有一切,饮茶于茗壶,茶水再多,能饮的水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再多,也只是知识沧海中的一粟。


短短的八字铭文,坦露了作者饮茶趣味和谦逊的治学态度。


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东陵瓜壶,镌刻“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用的是东陵侯,安贫乐道,在长安东门外种瓜的典故。


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陈鸣远“风开露井”百果段泥水盂,风开露井出自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刻在桃果上不仅切题,而且深具文化内涵。


二、陈曼生


与鸣远紫砂作品上刻字不同,曼生壶上的刻字通常会与茶、水或壶的造型相关,并且能够抒发文人的胸怀。


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曼生石瓢壶上镌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看似在讲壶的形态坚固,实际上也在讲养生和做人的哲学 :不要太胖,才能健康,才能活得长久 ;做人处事不要太浮华,要扎实坚固,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笠荫壶上的“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就是切合壶形态的铭文。意思是说,斗笠不只可以用来遮阳,茶也不只用来止渴,究竟怎样,自己可以慢慢体会。此话堪称是陈曼生最有哲学意味的一句话。


三、瞿子冶


紧随曼生之后的是瞿子冶,子冶除了延续文人书法的风格外,还在其紫砂壶上作画,而且他制作的壶不仅可以平视,还可从不同角度欣赏。


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瞿子冶梅花诗文石瓢壶


晚清时期,瞿子冶的徒弟金士恒于光绪四年前往日本,将宜兴打身筒成型法推广到日本。


四、梅调鼎等


玉成窑,是清晚期最重要的紫砂制作团队,玉成窑制器不但有王东石、何心舟两位名匠,亦有浙东书法篆刻翘楚梅调鼎、徐三庚、陈山农,海派书画界吴昌硕、任伯年等巨擘共襄盛举,可谓名噪一时,创造出紫砂历史上耀眼的玉成窑文人器和玉成窑紫砂文化。


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梅调鼎铭 何心舟制 南瓜壶


文人紫砂的历史发展脉络


▲韵石制 梅调鼎铭 柱础壶


纵观整个紫砂发展的历史,从时大彬受陈继儒等的影响,由大壶改制小壶,到杨中讷等对陈鸣远创作的影响,再到陈曼生等等,可以说文人的审美标准与意趣,对紫砂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