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窑文人壶的两大台柱之一的王东石

作者:朴知紫砂文化 更新时间:2022-07-26 07:46 阅读:930

玉成窑墨宝紫砂主要用于文人之间相互交流把玩且传世不多,但品种颇多,件件雅趣。大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参与设计的文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改良传统壶型,甚至独创出很多新的紫砂器型,而后交由紫砂匠人制作。作品除了紫砂壶、花瓶、花盆等外,也有紫砂笔筒、水盂、笔洗、砚台、印泥盒等文人用具。


玉成窑文人壶的两大台柱之一的王东石


王东石和何心舟正是玉成窑的两大王牌匠人,让我们来欣赏下王东石的作品。


王东石,别号“苦窳生”,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制壶名手,所作之壶造型别开蹊径,独具一格,常为文人雅士制壶及文房具。曾与何心舟相善,一起到浙江宁波创建玉成窑。王东石制壶甚得古法,造工细致,技艺超群,铭刻亦佳,随时风所兴。


喜用本山绿泥制壶,烧成白中泛黄,脂如玉色,宛若珠绯。王东石善于广交书画界同仁,有胡公寿、任伯年、梅调鼎等名士。壶底为订壶者款,盖内或壶身署东石制款。


玉成窑文人壶的两大台柱之一的王东石


清晚期 何心舟制王东石刻“石铫”玉成窑三叉提梁壶


“心舟”、“石林何氏”款此壶为光绪元年制壶名家何心舟、王东石合作之玉成窑东坡提梁壶。壶圆口,扁圆腹,平底内凹,短流略弯,三叉提梁相交于壶之上,提梁弯曲柔美,过度自然,线条流畅。圆盖突起,瓜蒂形钮。砂胎呈熟栗色,细腻光润。壶身以刀代笔,刻铭文于上“石铫 尤水邨画东坡石铫图丈一藏计澹石处,仿其意,以作茗器,愧不能似。东石”,壶底有款“石林何氏”。壶盖、提梁底处均有“心舟”印。备注:台湾重要藏家旧藏参阅:《紫韵雅玩——中国紫砂精品珍赏》图40


玉成窑文人壶的两大台柱之一的王东石


清光绪 王东石制徐三庚铭玉成窑「边鼓」壶


款识:“东石”、“石窗山房”款备注:美国旧金山琴轩旧藏“字以壶传,壶随字贵。”紫砂由工艺品变成艺术品,是由文人参与把玩开始的。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开启了文人紫砂的时代,比陈曼生晚了二十年的由宁波慈溪的书法大家梅调鼎创立的玉成窑,则将文人紫砂艺术推到了一个顶峰。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千年紫砂,蔓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据考证,玉成窑窑址在今浙江宁波慈城林家院内,该窑始创时间大约为清同治年间,其创始人就是被日本书法界誉为“清朝王羲之”的宁波籍书法大家、诗人梅调鼎。梅调鼎(1839-1906)字友竹,号赧翁。为浙东书风的开创者。今浙江宁波人,书法二王,诣臻神妙。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评价:“说到他的作品价值,不但当时没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没有这样高逸的作品。”梅调鼎喜品茗,更爱紫砂。出于文人的爱好,在沪甬两地的名门资助下,在今宁波慈城创办了玉成窑,合作的有任伯年、胡公寿、虚谷、徐三庚、陈山农等金石书画家、文化名人;还有制壶名家何心舟、王东石等。玉成窑墨宝紫砂主要是文人之间相互交流把玩且传世不多,弥足珍贵。这件王东石制徐三庚铭玉成窑“边鼓”壶就是其中精品。此壶形制精巧,略扁,凹底。紫砂呈色深沈,包浆致密光滑。器壁薄,胎土淘洗精练,一丝不苟。紫砂壶一面刻“似鱼室主审定,己卯八月东石作。”另一面镌刻隶书“边鼓 褒海题”,褒海即徐三庚。文字为徐三庚的典型风格,布局疏朗大方,合理有序,字体奇古,用笔妍媚泼辣,用刀细切利落,章法虚实相间,独辟蹊径,风格独具,颇有典雅肃穆之意。底部中央钤印“石窗山房”四字篆书方款,痕迹清晰,恪守法度。这把壶集王东石、徐三庚两位大师于一体,堪称“双壁”合一。王东石,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紫砂壶艺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兼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极其精美。与其合作的徐三庚则是清末著名篆刻家,字辛谷,自号余粮生、山民,别号翯然散人等。早期宗浙派陈鸿寿、赵之琛之法。中年时变化印文书体,笔画娴娜多姿,被誉为“吴带当风”,结构突出“宽可走马,密不容针”,印款劲辣自然。业内人士认为,玉成窑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紫砂窑口,它更是一个有书画大家、文化名人领衔,制壶名手、陶刻高手共同参与的制陶工坊。“玉成”系敬辞,意为成全。当时宁波文风鼎盛,文人墨客云集,文人雅士为紫砂器题词作画,所刻词句切器、切题,隽永秀丽,美不胜收。紫砂器造工又精妙简巧,可与美玉媲美。大家又各尽其长,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玉成窑墨宝紫砂,成为曼生后又一文人紫砂杰作代表。


玉成窑文人壶的两大台柱之一的王东石


清同治 玉成窑半月壶


“东石”款此壶由晚清著名艺人王东石制作,浙江玉成窑烧造的茗壶。1989年从扬州文物商店库房流出到台湾,由台湾著名藏家收藏至今。此壶呈紫红色,砂质细密。壶身为半五铢钱形,造型别致,为王东石原创,极具趣味性。短流、嵌盖坡顶,开一孔为钮,壶盖内墙厚实稍短,壶把亦作环形,从壶顶至壶底整器一气呵成,古朴之气十足。壶身一面篆书“五铢”二字,以未经磨光的紫砂为地,尽显器物原始之美;另一面阴刻一老翁坐于案前,案上放一壶,似在研究饮茶之道,在其左侧刻有“世间绝品人难识”几字。壶盖内侧及把下刻有“东石”二字篆书阳文印款。另把下刻:“己卯秋,东石署”。参阅:《紫泥名品——黄正雄珍藏古今名壶特展》P105,图63,台湾历史博物馆,2008年1月


玉成窑文人壶的两大台柱之一的王东石


清光绪4年 玉成窑王东石制长宜子孙花盆 (一对)


器型呈椭圆,盆体高耸厚墙,泥胎黄赭相间,体壁镌刻一款铜镜纹饰,左刻铭文“汉长宜子孙镜铭曰:长宜子孙四正作五铢钱,四隅作半五铢泉,其铢作朱者,通用字也。镜为钱氏浣花拜石轩所藏。戊寅十月十有二日东石造,公之节摹并记。”盆底犴门略浅,底钤有“阳羡王东石制”。此对盆器型规整周正,富有金石意趣,属文人书斋花器陈设。


玉成窑文人壶的两大台柱之一的王东石


清同治 玉成窑王东石制瓢瓜壶


此壶堪称玉成窑文人壶代表作,屡见于专册著录及学术研讨会中,于传世玉成窑紫砂中,无论砂质、铭文、书法、印款、器形上,均有其独领风骚之处。制器者王东石为同光时期擅制玉成窑文人壶的高手,古铜色壶泥,调砂烧成,极具玉成窑特色。无论壶形、练泥、题字、印款皆大有可观。此壶上看似瓢虫,侧看成瓢瓜,瓜虫相依,浑成一体。此系抱壶(非执壶),右手拇指扣盖,食指中指伸入壶耳拦腰,无名指,小指托底(托瓢之姿),以壶嘴就口而饮,即“瓢饮”。冬夜里双手抱壶,茶汤温暖内心,壶热温润手心,一抱两得。盖有两层,上层三孔(较大)汇入中空,空气强压透过底层单孔(较小),造成对流现象,不因歪嘴(利就口)而不顺畅。适合吸鸦片的胡公寿。《王韬日记》咸丰9年5月17日,积雨初霁,林烟犹宿。薄暮,同壬叔往访公寿,与之从谈书画,约往酒楼小饮,所煮鲋鱼极肥美,酒罢饭饱,同公寿供养烟云,亦是一乐...... 瓢瓜壶由胡公寿题铭:“公寒溜煮佳茗,贤者之乐在瓢饮,横云铭”,横云将自己与颜回同匹,居陋巷箪食瓢饮,自得其乐,将多年科考落第的心情,藉壶表心志。胡公寿,生于道光3年,卒于光绪12年(1823—1886),名远以字行,自号横云山民,屡试于有司不售。乃弃而学画,萧疏淡远,不名一家,而于山水所造尤深,笔情洒脱,顾不肯轻易为人作也,书法逼真大家,后又肆力于诗,人因号横云三绝,与胡鼻山(震)交善。《王韬日记》(咸丰9年5月12日):“公寿近画山水娟秀幽淡,回超流辈,非烟火中物也,年止三十,即造化此境,真罕得者。”蒋节于同治十年题《横云山民行乞图》:“谓隐者邪,奚必颜其形,谓狷者,奚必乞于人。遨游庐墙之外,栖息山泽之,暸为眸子而曰乞者。吾知其抑塞磊落之不平,古之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然乎不乎?诸质之先生,先生莫对,举首青冥。”对胡氏而言,“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壶底“东石 泥细制”印,“石、细”两字相对缩小,“东、制”相对加大,使印面对角平衡,活泼不呆滞。印文小篆,有大篆的活泼和流畅,是清中期以后金石学者所衍化出来的印风。此一印款,与同一时期他本人及何心舟等所盖于砂壶印章相较,是风格最为突出的一枚。


玉成窑文人壶的两大台柱之一的王东石


清晚期 艾农摹心舟刻王东石制玉成窑供盘 (一对)


“东石”款浙江玉成窑壶艺,除了泥料与宜兴紫砂泥料略有区别,壶艺造型却大多为清中期以后,文人所喜爱的壶艺造型。尤其是浙江玉成窑紫砂的壶身铭文,刻工,非常别具一格,铭文之布局,刻法之精,极有特点,甚至个别壶艺超过了曼生壶。此对供盘敞口,弧壁,高圈足。盘腹刻有“王氏铜□烛锭两辟并重廿二斤四两第一,艾农摹心舟刻”、“宜子孙吕荣,艾农摹心舟刻”。盘底水墨书有“泉城”,足处落有“东石”方印。整器浑厚庄重,造型古雅,布局疏朗大方,无论砂质、铭文、书法、印款、器形上,均独领风骚,颇具文人雅趣。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