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作者:黄健亮 X 紫砂正能量 更新时间:2022-07-17 15:17 阅读:520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在整个清代紫砂发展史上,「玉成窑」的出现,可谓是帝国落日前的最后一抹余晖。也是乾嘉陈曼生以文人活泉注入宜兴,所掀起的文人壶波澜的最终亮点。光绪初年,以任颐(伯年,1840-1896,浙江绍兴人)为首的一批书画家和篆刻家,如胡远(公寿,1823-1886,华亭人)、梅调鼎(1839-1906,浙江慈溪人)、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人)等,他们凛受曼生遗风,对紫砂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邀请何心舟、王东石等紫砂高手,陆续出样定制了若干紫砂器,文人们则追摹曼生,在这些紫砂器书画刻饰。这些紫砂器的形制有的是从传统中修改、变异,更多的是全新的风格创新。因为风格明显,用泥独特,佼佼于当时传统紫砂,所以不论器身有无「玉成窑」款识,都被视为「玉成窑」一系。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王东石此件石钟壶的形制以古为师,身筒宛如山寺古钟,上敛下侈。全器造型的生命力,系于嘴、把、钮三者的活泼线条。大角度上扬的流嘴与转折奇崛的壶把,以活泼的曲线对比了壶身的肃穆凝练。象征钟钮的桥式壶钮高高耸起,嵌截盖的设计完整保存了钟顶的圆融流畅。流嘴直中带曲,流口微张,搭配「乜」字形的壶把,隐然可见子冶石瓢壶的遗韵。壶底圈足圆正宽厚,一如钟缘。足心钤有「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九字阳文篆章。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壶身正面直书行书「山寺静,石钟鸣,幽梦破,看茶经」,署「己卯上已,东石仿曼生」,乃知此壶成于光绪五年(1879)三月初三。据今人潘敦考证,光绪戊寅(1878)与己卯(1879),皆属「玉成窑」方兴之时。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王东石石瓢壶」,署款亦为「光绪己卯」,并刻「横云铭,伯年书」,可见光绪五年王东石便已成为任颐(伯年,1840-1896)、胡远(公寿,1823-1886)的主要制坯者之一。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王东石,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东石,同光间人,造壶得古法,刻工精细。尝为胡公寿制壶。」造形摹古出新,迭见佳作。常与文人任颐、梅调鼎等书画名士往还,为制砂壶。心仪曼生,心研手摹,传器有钤「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九字篆印,足见心迹。


显然,制壶者王东石对陈曼生推崇备至,才会在一件砂器,接连两处言称「摹曼生」、「仿曼生」。事实上,不只王东石,光绪初年正是任伯年等人兴致勃勃,呼朋引伴,追摹曼生的热头上。而这枚「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阳文篆章,以及在器身明示「仿曼生」的作风,也仅出现于这段时间。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事实上,传世数十种曼生壶式里,并未见此件石钟式,想必这是王东石追摹曼生「切茶、切水、切壶形」的精神理念,遂以山寺古钟为形,蜕脱于子冶石瓢式而成。曼生曾以竹笠为壶形,设计了著名的「笠荫壶」,并作铭「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既切茶又切壶形。王东石此壶题铭「山寺静,石钟鸣,幽梦破,看茶经」以四个三字短句,次第铺排出数个场景,有听觉感受的对比,有视觉场域的流动,有梦境到实境的转换,最终定格于「看茶经」。北宋隐士诗人林逋有名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对文人而言,「茶」是一个心灵的桃花源,茶壶则是那条落英缤纷的小径。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石钟 刊《七十三壶图》


《阳羡砂壶图考》︰「题铭……泛用前人诗句而壶与茗俱不切者,转觉可厌,反不若无铭。古人以衣不称身,为身灾,铭不切器,宁非壶灾欤。」盖紫砂铭文不必说到十分,也不必然要对仗工整,更不一定要隐喻深晦,真能勘见真性情者,反而更能照见人心。石钟壶此铭,三字一句,接连四句,四种转境,有如暮鼓晨钟,一声又一声回响在静谧的山林间,发人深省,耐人寻思。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石钟破幽梦|阳羡王东石摹曼生壶



张岱《陶庵梦忆》:「一砂罐,一锡注,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地也。」观诸此件「王东石制古钟壶」,笃实安澜,木讷古拙,望之有如坐禅老僧,如如不动,何愧之有?


参考文献


潘敦,〈玉成遗事〉《闲砂辑略》,(台北,盈记唐人工艺,2012),页24-37


《宜兴陶艺》,(香港,香港艺术馆,1990),页91


李景康、张虹着,《阳羡砂壶图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再版,1998),页47。


《宜兴紫砂》,(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页135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