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窗之古典美(中式古典美图)

作者:三鹤六堡茶 更新时间:2022-09-03 22:30 阅读:873

中式窗之古典美


每一个窗就像一个取景框,来框取不同的景物。


窗的演变


“窗”本作“囱”,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个洞,既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


中式窗之古典美


《说文解字》中曰:“窗通孔也”。人类历史上窗最早是用来上下出入和通风采光,这一缺口兼有门和窗的双重功能。


中式窗之古典美


当半穴居演变成原始地面建筑,维护结构分化成墙体与屋盖两大部分时,出现了在固定的屋顶上开口用以通风排烟和采光的结构式样,古代称之为“囱”,这种窗的原始样式一直保持到商周时期。


中式窗之古典美


“囱”虽然解决了室内通风、排烟和采光的基本要求,但很难解决雨雪的侵袭。


中式窗之古典美


当原始的巢居和穴居建筑的锥形屋顶逐渐演变成两坡屋面时,在侧面开孔来解决室内排烟排气和采光照明需要“牖”产生了。


中式窗之古典美


“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防水问题,是我国古代通风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说文·穴部》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


中式窗之古典美


又有《礼记·月令》疏所记载的“穴皆开其上取明”,即证实了“囱”是专指天窗,是开在屋顶上的,而“牖”才是开在墙壁上的。


中式窗之古典美


由此可见,古人对窗的特指是“通孔”,即具有通风和采光作用且在屋顶上的空洞。


中式窗之古典美


而“囱”与“牖”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位于屋顶而后者设于墙上。“囱”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细化,演变成天窗和烟囱等形式,而“牖”也发展成檐下的通风窗和横窗。


中式窗之古典美


随着古代建筑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通风和采光的面积逐渐扩大,墙上的通风口也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当门的一侧或两侧出现了较大的采光通风口,这时真正意义上的窗也就出现了。


中式窗之古典美


到后来,“窗”与“牖”已没有了太大的分别,以至渐渐通用了,在现存的许多古文献中“窗”与“牖”是相通的。


中式窗之古典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窗


中国古典园林中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人们获得美的心理感受。


中式窗之古典美


园林中的窗在表现方式上常常运用象征、隐喻、寓意等手法,将民族宏大而幽深的哲理与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将人引入一种广阔的审美意境。


中式窗之古典美


这种审美意境是通过窗的美学思想窗的借景窗的审美转换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中式窗之古典美


窗的美学思想


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记·居室部》中着重论述了窗的设计及其美学思想。他不仅强调窗棂与栏杆的设计应讲究装饰美,而且还力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


中式窗之古典美


例如他设计了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尺幅窗、山水图窗、梅窗等,以求达到“移天换日之法,变昨为今,化板成活,俾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机飞舞”的境界。在窗上雕以花卉、虫鸟等“人力补之”,将人工雕造的花鸟草虫做成扇形窗棂。


中式窗之古典美


“居移气,养移德”,众多的吉祥寓意纹样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精细地装饰在古典园林中,使人达到从“卧游”到“居游”的理想境界,从而使主人足不出户也可以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中,随意欣赏四季花卉与珍禽异兽。


中式窗之古典美


李渔曰:“棂不取直,而作欹斜之势;又使上宽下窄者,欲肖扇面之折纹”,“俨然活树生花”,达到“会心之处不在远,过目之物尽是画图”的境界。


中式窗之古典美


窗的借景


李渔在其《一家言》中论述了“取景在借”的思想,而窗正是造园家在营造借景的空间效果时运用的一个重要元素。不同的景区运用不同的窗形式,有时即使是同一个景区也运用不同的窗形式,苏州拙政园的游廊共运用了几十种窗形式。每一个窗就像一个取景框来框取不同的景物,是画也是窗,是窗也是画。


中式窗之古典美


中式窗之古典美


中式窗之古典美


明代计成关于园林的借景时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在这里实际上就是通过窗来将美的景致收入到有限的空间内。


中式窗之古典美


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王安石的“西山排闼送青来”、李白的“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等著名诗句也都是因窗得景。


中式窗之古典美


通过窗户把外面的广大空间和优美景观都尽收眼底,使内外空间发生交流,正所谓是“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因而计成总结到:“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


中式窗之古典美


中式窗之古典美


李渔也说:“开窗莫妙于借景”。中国古代造园家巧妙的通过借景、通过窗,使园林空间得以无限的扩展,使有限成无限,园林内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空间互为的艺术整体。


中式窗之古典美


宗白华先生曾说过:“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周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深刻地道出了中国园林善于通过窗来借取景致的重要特点。


中式窗之古典美


窗的审美转换


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另一个审美特点是通过窗来达到“审美转换”,即通过窗将一般事物确定为审美对象。一方面,窗的出现实质上是为主体确定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到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另一方面,窗又为客体划出了一个特定的范围,起到了画框的作用。


中式窗之古典美


中式窗之古典美


正如李渔所说的:“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物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中式窗之古典美


中式窗之古典美


中式窗之古典美


李渔说道:“然此皆为窗外无景,求天然者不得,故以人力补之;若远近风景尽有可观,则焉用此碌碌为哉?”当窗不存在的时候,我们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是处在同一空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明确;而当有了窗,空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窗里的物成了主体的视觉中心,因而成为主体,而窗外的人成了客体。


中式窗之古典美


由于有了窗,人与物之间就有了距离,这种距离既指空间距离同时又指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是指由于有了窗,物与人之间有了“隔”;而心理距离是主体由脱离现实而进入审美情境之后与物之间的“隔”。


中式窗之古典美


同时窗本身还具有“通”的特性。“通”与“隔”是相对的,正因为有了“隔”,所以才有了“藏”、有了“虚”;正因为有了“通”,所以才有了“漏”、有了“实”;也正因为有了窗的这些功能,人才可以以“见”视“不见”,以“漏”见“藏”,人才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想象窗以外的无限空间。


中式窗之古典美


中式窗之古典美


中式窗之古典美


窗牖不仅以其自身千姿万态、体现着独特民族审美意象的形式美化装点着园林,更在园林的整体景观创意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们寓“通”于“隔”,以有限见无限,大大拓展了园林欣赏的空间、层次和趣味。


中式窗之古典美


中式窗之古典美


可以说,窗牖的布置和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得景、成景和文化艺术精神得以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