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孕育茶文明(澜沧江孕育茶文明pdf)

作者:茶眼看陕西 更新时间:2022-08-15 13:57 阅读:899

澜沧江发源于青海,流经西藏昌都、云南境内,从西双版纳出境到湄公河。沿江而下,20多个兄弟民族世代与茶树、茶相生相伴,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初始的茶文化现象聚集。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


本书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阐释澜沧江流域特别是云南境内的茶自然物种的历史发源和现代实证,阐释流域内各民族茶耕文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所造就的初始茶文化现象的聚集和发展历程。澜沧江流域孕有中华茶生态文明的命题是本书的学术价值所在。本书将极大地丰富中国西南地区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文化内涵。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澜沧江流域天然宜茶树生长条件、茶树自然起源。第一章介绍澜沧江及流域内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特别突出了宜茶树生长、古茶树生态形成的气象条件,宜文旅、茶旅特色旅游资源等项自然学科内容。第二章介绍了茶树的自然起源。第三章介绍了古茶树生长位置及生物学特征、古茶树生态资源分布。


中篇转入人文社科视角。第四章从茶树与人类结缘起,归集、介绍了茶、茶生态、茶文化的诞生发展。第五章进一步说明茶、茶生态文明、民族茶事茶俗的产生、聚集、发展是发源于澜沧江流域的,茶马古道的形成实现了茶的物质与文化向内地与世界的传播。第六章从4个阶段的归集比较,说明茶与澜沧江沿岸各民族先人携手共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民族茶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


下篇介绍澜沧江流域内现代茶产业、茶文化。第七章通过对现代茶产业、茶文化两个方面介绍澜沧江流域现代茶业发展进程,介绍流域内各民族与茶携手共进的成就。


书名:《澜沧江孕育茶文明》


(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


作者:蓝增全 沈晓进主编


出版日期:202105


目录



上篇


1 澜沧江及澜沧江流域


1.1 澜沧江及澜沧江流域概况


1.1.1 澜沧江


1.1.2 澜沧江流域


1.2 澜沧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


1.2.1 自然形成


1.2.2 气候影响


1.2.3 开发利用


1.3 澜沧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


1.3.1 森林生态系统


1.3.2 动物资源丰富


1.4 澜沧江流域和谐的生态环境


1.4.1 生态与生命共同体


1.4.2 开发与生态变迁


1.4.3 茶与生命共同体


1.5 澜沧江流域宜茶天然禀赋


1.5.1 宜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


1.5.2 宜茶树生长的水土资源条件


1.6 澜沧江流域文旅茶旅资源


1.6.1 源头的三江源国家公园


1.6.2 上游的“三江并流”景观覆盖三地


1.6.3 文旅茶旅在大理


1.6.4 古生态研究在丽江


1.6.5 茶耕探源往普洱


1.6.6 “热点地区”在西双版纳


2 茶树的自然起源


2.1 茶树自然起源的地方


2.1.1 原产地说


2.1.2 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


2.2 茶树在植物进化中的地位


2.2.1 山茶植物在植物进化中的地位


2.2.2 山茶植物在被子植物系统中的地位


2.2.3 茶树在山茶属分类系统中的位置


3 澜沧江流域的古茶树资源分布


3.1 澜沧江流域古茶树资源分布特点


3.2 澜沧江流域数以千万的古茶树


3.3 澜沧江流域世界著名的3棵古茶树


3.3.1 西双版纳勐海南糯山栽培型大茶树


3.3.2 西双版纳勐海巴达野生型大茶树


3.3.3 普洱澜沧邦威过渡型大茶树


3.4 澜沧江流域典型古茶树


3.4.1 大理白族自治州典型古茶树


3.4.2 保山市典型古茶树


3.4.3 临沧市典型古茶树


3.4.4 普洱市典型古茶树


3.4.5 西双版纳典型古茶树


3.5 澜沧江流域典型古茶生态系统


3.5.1 天然古茶生态系统——野生茶树群落


3.5.2 半自然/人工古茶生态系统——古茶山/古茶园


中篇


4 茶生态及生态文明


4.1 生态和生态文明


4.1.1 生态


4.1.2 生态文明


4.1.3 茶生态文明


4.2 茶的生态系统


4.2.1 当代给茶的定义


4.2.2 讨论茶树原产地的意义


4.2.3 讨论人类发现利用茶树的意义


4.2.4 茶的加工起始


4.2.5 茶树是环境友好的典范


4.2.6 茶树的驯化栽培


4.2.7 茶从药用到饮用


4.3 茶生态文明的起始


4.3.1 古老的茶书


4.3.2 古老的茶源


4.3.3 古老的邂逅


4.3.4 永恒的灵魂


4.4 茶的传播


4.4.1 融入华夏文明


4.4.2 行走地球之村


4.4.3 茶是文明最好的载体


5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


5.1 澜沧江流域拥有发达的史前文明


5.1.1 傍水而居的华夏先人


5.1.2 三江源头是中华文明之源


5.1.3 流域中下游富集史前文明


5.2 澜沧江流域的先民率先发现利用了茶树


5.2.1 原产地核心地带


5.2.2 澜沧江流域的先民


5.2.3 各民族有关“茶”的语言文字分析


5.3 澜沧江流域茶文明聚集


5.3.1 澜沧江流域接纳孕育了茶树


5.3.2 族群利用茶围绕茶树居群展开


5.3.3 生态群落和而不同


5.3.4 以普洱茶为典型代表的生态群聚集


5.4 澜沧江流域织就茶马古道网络


5.4.1 开启茶文明之旅


5.4.2 最古老的网络


5.4.3 最新的名称和用途


6 澜沧江流域古茶与民族群落聚集


6.1 澜沧江流域沿江民族分布特点


6.1.1 交错杂居,和谐共处


6.1.2 近水而居,沿水而下


6.1.3 异彩纷呈,以茶相认


6.2 澜沧江上游高寒段的民族与茶


6.2.1 羌族


6.2.2 撒拉族


6.2.3 藏族


6.2.4 傈僳族


6.2.5 普米族


6.2.6 纳西族


6.2.7 回族


6.2.8 彝族


6.2.9 永德彝族俐侎人


6.3 澜沧江中游段民族与茶


6.3.1 白族


6.3.2 景颇族


6.3.3 德昂族


6.3.4 佤族


6.3.5 壮族


6.3.6 苗族


6.3.7 瑶族


6.4 澜沧江下游段民族与茶


6.4.1 傣族


6.4.2 布朗族


6.4.3 哈尼族


6.4.4 拉枯族


6.4.5 基诺族


6.5 澜湄一江水,共一样的茶树


6.5.1 走进老批古树茶


6.5.2 泰国茶产业


6.5.3 越南茶产业


6.5.4 缅句特色茶俗


6.5.5 柬埔寨茶俗


下篇


7 流域内发展的现代茶产业和茶文化


7.1 发展中的现代茶产业


7.1.1 现代茶园、茶树资源与良种


7.1.2 发展中的茶产业、茶企


7.1.3 发展中的年代名茶


7.1.4 发展中的茶叶市场


7.2 发展中的现代茶文化


7.2.1 发展中的茶教育


7.2.2 发展中的茶学会和相关团体


7.2.3 茶文化博物馆


7.2.4 发展中的茶文化大事记


7.3 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7.3.1 将古茶树保护与利用纳入法制与科学的轨道


7.3.2 古茶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结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