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作者:南唐拾茶 更新时间:2022-07-22 14:18 阅读:377

突然发现一个神奇的理论: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文化发展。


今分享于大家,望大家共同探讨。


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茶和稻可谓“本是同根生,相得益彰显”。


追溯两者的起源,很难截然分离,直至今天,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故稻文化也好,茶文化也好,它们都是从最初的照叶树林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其实早期,像东北这些地方应该在最早的时候出现过茶,但因为东北的气候因素,茶在北方慢慢消失了。同理,我们也可以推测,早期的云南也是一个稻生长的地方,但因地壳运动,稻不再生长。


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西汉《僮约》武阳买茶的记载是四川茶叶向汉中传播的一个小小的信息。


距离《僮约》千来年后的陆羽《茶经》的诞生,则是长下游茶随同稻文化同步发展的辉煌里程碑。


唐宋以还,茶文化在南方之灿烂耀眼,其推动力体现在四个方面——


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一是唐宋王朝统治者对茶饮的不断提倡和高标准的追求享受。



唐宋王朝出乎对茶叶享受精益求精的追求和索取不已,加上各级官吏的层层监督,成为一种自上面下的权威性的推动力和稳定的制度,把茶叶从采摘到加工为成品的每个环节都尽量地做到十全十美,对于提高茶叶品质品味,自然有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皇家对与品茶密切相关的茶具器皿,也追求尽善尽美,推动了民间对茶具的不断改进创新,为茶文化的表现添加了魅力。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碧辉煌的茶具,便是很好的证明。


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二是佛道两家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实践、体会和宣扬,影响所及,在民间进一步扩大了饮茶的风气;在知识界引领了儒、佛、道的茶道和茶禅的精神境界追求和哲学探讨。



唐宋恰好是日本派遣留唐僧的高峰期,日本僧人从而把茶道也带回日本,演绎出日本特色的茶道。


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三是士人(知识阶层)通过诗词、文章、著作等,扬制茶、饮茶的技术、体会,历唐宋元明持续不断地扩大影响,对茶文化的传播起着主导的作用。



四是民间茶农,他们是茶的种植、采摘、加工的实践者兼改进者;民间手工艺者是各种各样荼具的制作者、改良者和创新者,他们都是茶文化的精神土壤,离开他们,茶文化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城市乡镇到处开张的各式各样的茶坊、茶肆,茶摊、茶店,是基层庞大的茶叶消费群,没有他们,也便没有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而兼精神享受的饮料。


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流传至今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谚语,是杰出的归纳。


柴是能源,在今天相当于电和煤气等能源;米是维持人体生活的基本物质。


柴和米是绝对不能缺少的,油盐酱醋是配料。


只有这茶最特别,它可以完全不供应,也不影响人们的生活。


但中国人却把它与柴米并立,这有力地证明茶不是简单的饮料,而是超越于物质的精神食粮。


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大体上表现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茶消费的中心圈,即长江流域稻文化的核心


二是茶波及的外围,即稻文化圈周边的西藏、新疆、蒙古等畜中牧游牧生活区,茶叶一旦传入,便成了牧民生活里不可一日或缺的保健饮料和文化生活的伴侣,同时也加强促进了内地与周边民族的茶马经济贸易,且长盛不衰;


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第三是茶放射式地向国外传播,这是纯粹的商品外销,最早是土耳其商人在公元5世纪时从华北、蒙古边境以物易物把茶带往阿拉伯和俄罗斯,他们直接采用语“茶叶”的译音,如土耳其语的“chay”、阿拉伯语的“cha”、俄罗斯语的“aA”等。


海路传入欧洲则是迟至16世纪,人们使用闽南话茶叶的译音,如英语tea、意大利语te、德语the、拉丁语thea等。


茶与稻的共性与关联性:哪里有稻,哪里就必然也有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关注茶窝网公众号,让你喝茶、买茶不再走弯路!品类齐全、正品保障、优惠多多,买普洱茶,上茶窝网!